“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無數的文人墨客用眾多詩詞描繪民間鬧元宵的歡騰與喜悅。
除夕的余韻猶在,元宵節的號角又吹響,作為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春節文化活動的延續和高潮,只有過完元宵節才算是過完春節,元宵節之前都叫春節。在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不斷融合下,B站率先官宣上元千燈會,國潮濃度只增不減,還把戲曲作為主基調,得到中國戲劇家協會的支持。近年來戲曲更是在年輕一代中流行,聽戲曲乃至學唱戲曲,成為年輕人時髦的選擇。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文化自信。元宵節不斷順應時代前進的步伐,正是它富有文化張力的體現,保持著其中的儀式感,在習俗中感受文化精髓,正好說明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難以抵擋的吸引力。在傳承傳統節日的同時,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讓古老的元宵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煥發出鮮明的時代氣息。
元宵節正值北京冬奧會期間,新晉頂流冰墩墩一“墩”難求,如果說玲娜貝兒的走紅,是迪士尼快樂造夢的成功,冰墩墩的一夜成名,可能還得歸結于冬奧會的盛大開幕。冰墩墩一天上幾次熱搜,冰墩墩那張抖雪的動圖刷了屏,發現心動為時已晚——熱門周邊已經全網賣斷貨了,不少趕赴北京的國際友人被冰墩墩圈粉。
雪容融雖不如冰墩墩火爆,但原型是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門口懸掛的紅燈籠。元宵習俗的精髓則是賞花燈,不必追溯賞花燈的起源,可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找到,“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花市燈如晝”更將元宵佳節燈火通明的人間盛境。后續冬殘奧會的開展,雪容融也會不斷火爆。冰墩墩、雪容融是將悠悠五千年歷史沉淀下的文化與傳承,將厚重的東方文化底蘊與現代化風格融為一體,展現出新的形象。
冰墩墩、雪容融憨態可掬的模樣,沒有一處寫著“傳統文化”,卻在細節之處,展示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用實際行動彰顯著中國的文化自信。廈門推出第17節元宵民俗文化節,讓廣大居民體驗文化活動,喚起更多的文化自覺。
傳統節日的生命力來源于生活積累,跨越時空攜歷史厚重而來,又在創新中傳承解鎖時代“新熱鬧”。在堅守中推陳出新,在傳承中與時俱進,讓時代感站穩傳統節日的C位,才能點亮傳統節日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