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每一個傳統節日,都少不了一種專屬的傳統食品。當現代化進程迫使許多傳統儀式逐漸消散,成為前塵往事,這些傳統食品作為傳統節日最后的載體,保留了歷史長河色彩斑斕的一角,喚醒埋藏在我們身體深處里的文化密碼。
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全國統一,而到了元宵這一天,北方和南方開始“分道揚鑣”,你“滾”你的“元宵”,我“包”我的“湯圓”。其實無論元宵還是湯圓,總都寄寓著團團圓圓,它們雖然外表相似,但本質上大有不同。前者是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放入盛滿糯米粉的笸籮,滾成圓球狀;后者則是在糯米粉中加水和面,像包餃子一樣將餡料包在糯米面中,最后搓成球。
由于元宵的制作對餡料黏度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品種比較單一,多為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棗泥山楂等。而湯圓就沒這層顧慮了,想包啥包啥,雖然仍是以甜口為主,但在江浙、川渝等地,也有許多咸口的鮮肉湯圓。此外,還有部分地區喜食不包餡料的小湯圓。糯米粉直接搓成指甲蓋大小的丸子,或調以醪糟,或調以糖桂;或酒香十足,或花香氤氳,是推杯問盞之后最暖心可口的甜品。
“香澤糯米做湯圓,沸水飄銀富貴咸。入口綿甜滑潤爽,闔家歡樂醉天年。”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都包著人們對未來的期待,對闔家團圓的美好祝愿。
每個人的元宵節,都有自己的意義。無論家在何方,遠在異地歸家,陪父母吃的每一頓飯,這是一家人團圓的味道。陪伴父母在家過元宵節的每一天,都是對新年的期盼和祝福。過節的快樂,最重要的是能和家人一起度過這個元宵節。過節的方式雖然可能不同,但美好的期望依舊相同,愿我們在新的一年更美好。
長路浩浩蕩蕩,萬物盡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