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涵菓 文/圖
在跳磴鎮,有一處以姓氏和院落命名的地名——秦家院子。這一座古樸素雅的老宅坐落于南海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院子坐西朝東,建筑面積330平方米,庭院面積630平方米,內含廳堂、廂房、天井等,結構完整,是比較完整的一個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

據四川武勝縣秦姓族人所述,他們與跳磴鎮秦家院子秦氏同屬一宗,雙方字輩均按“大正國世萬,文學永遠昌,一庭多致慶,億代必含芳”排列。資料顯示,武勝秦姓是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五十九年間陸續入川的,而其中一支何時遷至大渡口跳磴鎮,則尚無定論。
秦家院子所在處,舊稱“官墳嘴”。據院內年近八旬的秦姓老人講述,此名源于秦家曾出過幾位官員,其中高祖秦正一官職不低,家族擴建院落時,朝廷還曾賜匾褒獎。院子后山上,至今仍存有秦正一的墳墓,為這段口述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
秦氏一族遷川的背景,與明清之際四川地區的人口劇減密切相關。自明萬歷年至清康熙初年,百年間戰亂、瘟疫、饑荒接連不斷,導致蜀地人口銳減。為恢復生計與農耕,清廷推行“湖廣填四川”政策,招民墾荒,甚至以官職相勵,清廷頒布:“俟三百戶民者皆開墾,實授本縣知縣。”意思是說,招攬到300戶流民,即封為本縣的知縣。
明朝萬歷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576-1676年)的百年間,明清軍隊、地主武裝與四川少數民族武裝、農民起義軍、南明軍等,相互混戰,蜀中兵禍連年,成為尸山血海,百姓死傷無數,加上頻繁災害、饑餓和瘟疫,明末四川數百萬人口所剩無幾。于是,清廷頒布:“俟三百戶民者皆開墾,實授本縣知縣。”意思是說,招攬到300戶流民,即封為本縣的知縣。
人口減少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被老虎吃掉了。道光《重慶府志》記載,順治三年(1646),“大疫復有虎患。重慶當流賊殘殺之后,幾無遺民。五年戊子大旱,群虎白日出游?!碑敃r川渝地區的華南虎,總數就超過萬只。
康熙三十三年(1694),皇帝下詔從周邊省份大規模移民,秦家院子的秦氏先祖正是在這一時期從湖南永州零陵縣遷入四川,跋涉三千余里。
據秦氏后人敘述,其族譜記載本支源自江西上高縣。秦惠為永州秦氏先祖,從江西遷湖南。秦惠生六子,長子秦興輔之子秦景文就是秦家院子秦氏始祖。先遷湖南,秦景文一支再于乾隆年間由江津轉遷至巴縣跳磴鄉,購地建院,逐步擴建成如今的秦家院子。
2011年,秦家院子納入了大渡口首批一級保護文物。為了讓這座古宅“原汁原味”留在南海村,在大渡口文管所努力下,政府撥專款對荒廢失修、漸漸傾頹的秦家院子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修繕從2018年9月10日開工,歷時4個月完工,不僅為秦氏后人守住了家族的根脈,也為國家保存了一處重要的移民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