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大渡口區人民政府與重慶市巴蜀中學校(以下簡稱“巴蜀中學”)深度合作辦學簽約儀式舉行。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為何選擇大渡口?答案藏在大渡口教育發展的“底氣”里。
近年來,大渡口區以“教共體”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成功打造大渡口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以下簡稱“大渡口西附”)、大渡口區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區實”)等11個“教共體”,覆蓋率達96.7%。如今,巴蜀中學的標桿資源首次深度扎根大渡口,更是為區域教育裝上“強引擎”。
在大渡口西附,今年自組建以來,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便與大渡口區屬中學建立“全鏈條”協同機制,安排骨干教師駐校帶教,從教案設計、課堂授課到課后答疑全程指導;在區實,“教共體”發展體系則探索出“一校多區、資源互通”模式,深化“內生融合型”組織架構,實現總校統籌與成員校活力雙提升……“這些‘教共體’的成功打造,讓巴蜀中學的深度入駐有了堅實的‘土壤’。”大渡口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李國偉表示。
在重慶市第三十七中學校(以下簡稱“三十七中”),大渡口區首個“吃螃蟹”的實踐樣本,將巴蜀中學經驗與自身底蘊的融合具象為一個個可落地的育人場景。
在三十七中的“雙師課堂”上,巴蜀中學的數學特級教師通過直播設備,與三十七中的教師共同授課,前者側重文本深度解讀技巧,后者結合本校學生基礎設計互動環節,原本略顯枯燥的幾何課堂,因兩地教師的“優勢互補”變得生動有趣;師資協同更打破了“校際壁壘”,三十七中選派骨干教師進駐巴蜀中學跟崗學習,從備課組研討到班級管理全程參與……
“自2016年開始,我校與巴蜀中學強強聯合,通過協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成功探索出了‘依托名校資源、孵化自身特色’快速發展路徑。”三十七中黨委書記、校長余位河說,而本次與巴蜀中學組建“教共體”,更是三十七中發展歷程中一次意義深遠的戰略攜手。接下來,學校將牢牢把握此次機遇,充分依托巴蜀中學的卓越品牌和優質資源,將其先進的育人模式與三十七中深厚的辦學底蘊相融合,推動雙方在管理、師資、教學、科研等領域的深度協同,全面提升辦學品質,為大渡口百姓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為教育強區貢獻“三七”力量。
另一邊,重慶市第九十五初級中學校(以下簡稱“九十五中”)作為“重慶市首批示范初中”,聯招上線率等中考數據穩居全市單辦初中第一,先后培養出北京大學教授胡懿娟等眾多杰出人才,為擦亮大渡教育品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九十五中黨委書記楊毅表示:“此次與巴蜀中學的深度合作辦學,是著力深化跨區“教共體”建設的生動實踐,是強力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務實舉措。”接下來,九十五中將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和巴蜀中學一體化協同發展、一體化貫通培養、一體化資源共享,全面提升辦學品質,進一步做強學校品牌,進一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我校與大渡口區合作,既是雙方響應國家教育均衡發展戰略、落實教育強市建設要求的務實舉措,更是巴蜀中學傳承辦學初心、服務區域教育發展的嶄新起點。”巴蜀中學委副書記、校長李瀟珂說。接下來,巴蜀中學將與三十七中締結“教共體”,把成熟的育人體系、骨干教師團隊與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推動伙伴校發展的強勁動能,實現深度協同、優勢互補,助力其激活辦學潛能、彰顯辦學特色;與九十五中的合作,巴蜀中學將從日常教學研討到特色課程共建,從學生聯合培養到教師專業成長,建立全方位、常態化的協同機制,為大渡口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此次合作,不僅是大渡口區“教共體”的深化,更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新路徑,優質教育資源將從“單點輻射”走向“整體共進”,讓每一所學校都有活力、每一位教師都有價值、每一名學生都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