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文琰
9月20日上午,陽光溫柔地灑在新山村街道凱爾心怡養老公寓的每一個角落。這時,公寓的工作人員快步迎向了一位提著出診包、手捧健康檔案的女士——她就是新山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曾艷。作為該片區的“健康管家”,曾艷每周都會逐一探訪公寓里的老人們。
“曾醫生,您來得正好!張婆婆這兩天老是說頭暈,我們正打算給您打電話呢。”工作人員急切地說道。曾艷微笑著回應,眼神中透露出專業與溫暖:“別擔心,我們先去看看張婆婆。其他老人的健康情況,我今天都會一一檢查。”
走進張婆婆的房間,她熟練地為老人系上血壓計的袖帶,動作輕柔而迅速。“135/85mmHg,張婆婆,您的血壓比上周還要穩定呢!不過,散步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別讓自己太累了。”曾艷仔細查看血壓計上的數值后,輕聲細語地叮囑著。
這一幕溫馨而平凡,卻正是家庭醫生曾艷與所轄片區老人們之間深厚情誼的生動寫照。在巡診過程中,曾艷格外關注失能、失智的老人。79歲的周奶奶因腦梗阻導致半身不遂,長期臥床,還伴有輕度認知障礙,平時不太配合檢查。曾艷每次都會先坐在床邊,與老人親切地聊聊天,說些生活里的趣事,或是關心老人日常的感受。在這樣溫馨的交流中,周奶奶的注意力漸漸被分散開來。曾艷便抓住時機,迅速而專業地完成心肺聽診和肢體肌力檢查等項目。
在大渡口區“五街三鎮”各個角落,家庭醫生團隊活躍其中。他們定期深入社區、鄉村,為居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務。從常見疾病的預防指導,到慢性病的長期跟蹤治療,再到健康體檢和健康咨詢,家庭醫生始終陪伴在居民身邊。
在跳磴鎮拱橋村,村醫陳柱做家庭醫生也有8個年頭了。這些年,他的摩托車碾遍了村里的每一條山路,白大褂口袋里總揣著兩樣東西:一本記滿487戶“健康密碼”的筆記本,還有厚厚的家庭醫生簽約手冊。每周他都會按計劃走村入戶,為簽約村民做常規檢查、更新健康檔案。后來,陳柱與愛人廖慢麗組成了“夫妻家庭醫生團隊”,共同負責拱橋村和白沙沱社區的簽約服務。
“家庭醫生可能無法像臨床醫生一樣救死扶傷,但可以成為居民的健康管家,做到‘未病先防’,一樣十分有意義。”陳柱告訴記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僅是醫療模式的創新,對居民而言,它提供了便捷的“健康管家”服務;對社會而言,它優化了醫療生態,有利于助力“小病在社區、大病不耽誤”的良性循環。
在大渡口區,像曾艷和陳柱這樣的家庭醫生還有很多。他們或奔波在城區的社區、養老院,或穿梭于鄉村的田間地頭、村舍小道,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專業守護健康。這些家庭醫生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一次次上門問診、一回回耐心叮囑中,將健康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把溫暖送進老百姓的心坎里。
如今,我區的家庭醫生隊伍逐漸壯大,現有168支“3+1+2”結構的“義渡家醫”服務團隊。全區家庭醫生簽約居民已達26.7萬人,全人群簽約覆蓋率達61.07%,為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慢性病患者等七類重點人群提供精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