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大渡口

全媒體記者 張永香
在重慶,華巖寺的聲名早已深入人心,成為眾多市民祈福觀光的熱門去處。然而,鮮少有人知曉,大渡口區有一座與華巖寺有著“血緣關系”的兄弟寺院,而且歷史更加久遠,堪稱華巖寺的“哥哥”。它就是石林寺,位于大渡口區跳磴鎮石林村,緊鄰大渡口森林公園,因四周怪石如林而得名。
據四川省巴縣地名領導小組編印于1983年9月的《四川省巴縣地名錄》中記錄:石林大隊(現石林村)下屬4個生產隊,石林寺生產隊的注釋為:“宋徽宗時建,此地以石林山得名。”然而,在其他相關資料中,關于石林寺的建寺時間卻為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由奧希大臣之女發愿修建,交與僧團,后毀于戰火。但這位名字不大像漢人的奧希大臣究竟是何方人物,官居幾品?也難找到更多史料記載。
在之后的歲月中,石林寺一度毀于戰火,清初又由中國佛教史上著名高僧圣可禪師在原址修復并擴建。
圣可禪師出生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圓寂于康熙四十年(1701),俗姓王,四川營山縣世家子弟,《華巖志》稱其“稍長攻書,明慧宿成。”后因明末清初亂世之中剃度入佛門,法名德玉(或稱印玉),得雙桂堂開山祖師破山大師傳法。經多年修持,圣可法名遠播,緇俗欽仰。
傳說圣可禪師在復建石林寺后,于后山夜見金雞飛往華巖洞,遂追趕之,并從巖上縱身跳下,在華巖洞留下一雙巨足印,圣可禪師于是在此建華巖寺,并擔任首任住持,被尊為華巖寺開山祖師。這也是石林寺與華巖寺被稱為“兄弟寺院”的原因。
石林寺曾有金仙洞、護法石、獅子峰等石林二十景,圣可禪師非常喜愛石林寺,稱其“寺前怪石玲瓏,有若獅蹲虎踞者,有若盂復杖豎者,又若從筍之努茁者。寺之得名蓋取有石如林之意。殿宇雖不若華巖之壯麗,而奇巒迭秀、林木秀蔭,使人有超塵出世之想。”圣可愛其幽靜,常往來于華巖、石林兩寺。
圣可禪師逝世后,石林寺僧眾感念其功德,于石林寺為其修建衣冠冢“圣公塔”,還有“圣可洞”表達緬懷。
石林寺的“山門”很有特色,由兩塊造型獨特的天然巨石組成,從“山門”中間拾級而上,右邊有一尊依據天然巨石形狀塑成的彌勒佛,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如今的石林寺,如林的怪石已不多見,但在荒蕪的大殿前,還留有一尊被寺內居士們稱為“孫悟空”的石猴,一面仰望長空、一面垂頭沉思。它的“石兄石弟”,則大多在數十年前,被當地人陸續開采作了鋪路建房之用。
石林寺的觀音殿內,供奉著一尊寶相莊嚴的千手觀音。菩薩像慈眉善目,雕塑精湛。據寺僧介紹,觀音像乃是用整根香樟木雕塑而成,千手象征著無量廣大慈悲。觀音殿的兩壁上,圖寫禽獸,畫彩仙靈,還有許多栩栩如生的浮雕塑像,依稀能讓人感受到這座古剎的華麗風采。
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題詠石林寺的詩作已佚失,曾經聞名的“石林二十景”也多已不復存在。如今漫步寺中,唯有四季常綠的松柏相伴,伴著山間一聲聲悠遠的鐘聲,回蕩在靜謐的山林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