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文琰
作為以生態文明教育為特色的學校,大渡口區自啟學校始終以“綠色發展、低碳先行”為指引,新學期更是圍繞綠色校園建設與生態文明教育深化,制定了一系列具體舉措,持續將生態理念融入校園建設、課程教學與師生日常,為培養具有生態意識的時代新人筑牢基礎。
學校建筑采用節能環保材料,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實現清潔能源高效補充。校園內的雨水花園和中水回用系統,更是將雨水收集凈化后用于綠化灌溉及景觀補水,極大地節約了水資源。新學期,學校還將繼續優化校園設施,安裝更多節水龍頭和節能燈具,同時對垃圾分類設施進行升級。此外,學校還將利用空地建設小型“生態科普園”,種植本地常見植物,設置昆蟲觀察區,為學生提供親近自然、學習生態知識的好去處。
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構建了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融合式課程體系。一、二年級將每兩周開設1節“綠色小衛士啟蒙課”,通過繪本故事、趣味游戲等形式,讓學生認識自然環境和環保標識。三年級每周開設1節“低碳生活小行家”課程,系統講解垃圾分類知識、能源的種類與節約方法等,并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活動。此外,各學科也積極將綠色理念融入教學中,如語文課選取環保主題的詩詞、文章,科學課開展“植物的一生”“水的凈化”等實驗,數學老師則會讓學生統計家庭或校園水電使用數據,分析節約空間。“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環保意識。”學校相關負責人說道。
校園宣傳欄定期更新綠色低碳主題內容,廣播每天定時播放環保小貼士和兒歌,教室設置“綠色角”擺放綠色植物和學生的環保創意作品……學校在校園文化的營造上同樣不遺余力。
學校還將開展豐富多彩的綠色低碳實踐活動。“綠色班級”評選活動中,每周將檢查班級衛生、垃圾分類和水電節約情況。每學期開展“校園環保日”活動,設置“垃圾分類大挑戰”“我為校園添綠色”等項目。學校還會布置“家庭綠色任務”,如“和家長一起進行垃圾分類”“一周內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促進家庭與學校在環保教育方面協同合作。
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深化,也是學校新學期的重點工作。學校將每學期舉辦1-2次家長環保培訓講座,邀請環保專家或學校教師講解綠色低碳知識和家庭環保實踐方法。同時,學校計劃成立“家長綠色志愿者團隊”,參與學校環保活動組織、校園環境監督等工作,并與周邊社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環保宣傳活動。“我們希望通過家校社的共同努力,構建起‘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的良性循環,讓綠色低碳理念傳播得更廣。”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