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朱晨鷺 文/圖
賽公橋原名“賽弓橋”,位于跳磴鎮紅勝村,始建于1876年,南北走向,橫跨于跳磴河之上,橋長23.6米,寬4.3米,高3米。

賽公橋為何人所修?為何又有兩個名字呢?這還要從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說起。
據《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當時,四川因連年不斷的戰火摧殘和瘟疫肆虐,人口急劇減少,耕地荒蕪得厲害。
有一個伍姓的廣東籍大家族,歷經千辛萬苦和長途跋涉從廣東長樂縣(今梅州市五華縣)來到了今跳磴鎮安家落戶。他們在跳磴河畔開墾土地,興修溝渠,重建家園,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個家族波瀾壯闊的移民墾荒史。
一條彎彎的跳磴河沿著牯牛山和大界坡之間折向東南,流經這個山環水繞的好地方,為世世代代的村民提供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但寬闊的河面阻礙了當地的交通,給人們的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于是,已成為當地鄉紳的伍氏家族后人主動擔起了修橋的大任。他的壯舉得到了方圓數十里的村民積極響應和支持,自愿捐錢捐物,義務出工。
據記載,當時的修橋場面如火如荼,蔚為壯觀。這座橋建好后,為五墩四孔石梁橋,中間高凸如弓形,因其橋拱的弧度比拉開的弓還大,故而得名“賽弓橋”。它和雙河橋、跳磴橋、抗家橋、白燕橋、踏水橋、磴子橋等一道成為當時的交通要沖。
誰料修好后沒過多久,賽弓橋被一場洪水沖垮。他們得之不易的成果毀于一旦,實在令人惋惜。
這位伍姓鄉紳還在猶豫要不要重新再修一座橋,他的兒媳婦主動請纓,成為了新的修橋人,全面負責籌款,組織施工。在建橋過程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親自上陣,敦促大家開工,又積極做好協調和后勤保障服務。憑借出色的組織才能和巾幗不讓須眉的魄力,在鄉親們的齊心支持和幫助下,歷盡艱辛,克服了資金、石料和工匠緊缺的種種困難,終于在洪水到來之前將橋墩安砌完畢。
1879年,新修的石橋終于建成,新橋比老橋更加穩固堅實,大家都夸贊她修的橋比她公公修的橋更加美觀,更加堅固耐用。于是,又給這座橋取名“賽公橋”。
為感謝伍姓兩代人接力修造石橋的善舉,當地老百姓在橋東側設立了一塊捐資修橋的功德碑,上面刻著修橋首事和捐資人的名字,今已不存在。賽公橋的故事則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積善積德久遠流傳的一個見證。
作為歷史活化石的賽公橋,見證了跳磴鎮上百年的滄桑與巨變,既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當代鄉村發展的參與者,同時對研究大渡口區橋梁發展史和橋梁建造工藝也具有重要價值,被大渡口區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建筑保護了下來。
如今,賽公橋已經沉入水底,取而代之的是跳磴河沿途的一座小型公路橋,但早已不是舊時只用于人行的通道,而是融入鄉村交通網絡的關鍵節點,連接跳磴村、山溪村、南海村,連起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當地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