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羅超/文鐘戈 劉映呈/圖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今天,又恰逢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在這重大時間節點,該怎么看待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或許能從中梁山、金鰲山和長江的點滴變化中找到答案。
遠古文明、義渡文化、抗戰文化、鋼城文化……上風上水大渡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成為長江邊一顆璀璨明珠。站在新起點,又將以怎樣的創新理念舉措,繼續書寫美麗大渡口建設的生動故事。
作為曾經的老工業基地,大渡口深入踐行“兩山論”,做足山水文章,奮力從“工業銹帶”邁向“生活秀帶”。
修復生態 美了山村
清晨的中梁山,綠意盈盈一片祥和。“喔、喔……”伴隨陣陣雞鳴,何永紅走到剛開放的廣場鍛煉,與鄰居擺起“龍門陣”。
最近,跳磴鎮新合村的村民們難掩激動,“自由原鄉”巴蜀美麗庭院示范片正式投用,迅速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今年34歲的何永紅,半年前務工回家決定留在村里發展,“開農家樂好處多,既方便照顧家人,還能實現家門口就業!”
保護青山、改善生態,是發展初心、也是幸福的源頭。大渡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迭代升級治山、治水、治氣、治廢等生態環境治理思路舉措,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中梁山,是重慶中心城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從前,采礦一時助推了當地發展,但遺留問題隨之而來:數十個裸露礦坑未得到及時治理,存在地災隱患。
大渡口直面痛點,對礦山開展生態修復,回填治理、種樹復綠。經過持續整治,因開采而造成生態環境脆弱的中梁山重新披上了“綠衣”。
多個礦山完成治理的同時,也給周邊村民帶來新希望——不少村民在家里開起農家樂、民宿,搞起了采摘、生態游。
一方好山水,滿眼皆生態。近年來,大渡口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強化“硬件”,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提升“軟件”。植樹造林成效較為明顯,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5%以上。山綠、水清、業興、民樂,呈現出一幅和諧動人的多彩畫卷。
發展經濟 鼓了腰包
山下繁華都市,山上美麗鄉村。
金鰲山最高處海拔495米,系萬里長江進入重慶中心城區的左岸第一山,資源十分稀缺。但因撂荒地占半、灌木叢連片,過去很少有人關注。怎樣把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
大渡口以“兩山論”為指引,啟動金鰲田園綜合體項目,守護自然生態本底,通過“農文旅融合+城鄉融合”雙輪驅動賦能,打造鰲文化、農耕體驗、非遺研學等路線,使其成功逆襲為AAAA景區。
升級改造金沙路多條道路,新建生態停車場、登山步道等設施;沿主干道科學規劃經濟景觀帶,規模化種植觀賞性強的農業作物;全面提升水、電、氣、網服務,陸續完善農家書屋、便利店等配套。一系列“組合拳”下來,金鰲山的顏值與價值得到迅速提升。
環境提升后,助農增收致富成為關鍵。項目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村集體參與”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發展智慧農業、精品項目,進一步釋放土地價值,激發市場活力。
村民和投資者瞅準時機,依托良好條件,演繹詩與遠方的浪漫:開業運營民宿29家、大型游樂項目1個,帶動村民就業約800人,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爭相前往,年均游客超120萬人次。
“相關單位策劃舉辦的攝影大賽、農耕文化節、音樂節等特色活動帶來了很大人氣,增加了我們的營業收入。”山沺澗·棲辭負責人如此說。
獲評重慶市最具魅力消費新場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鄉村特色風貌保護十大典型案例……這些,是大渡口堅定不移狠抓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低碳轉型 補了短板
綠色低碳、環境治理……在大渡口,一直都是高頻詞匯。
炎夏八月,重慶海康威視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屋頂的5萬平方米光伏組件高速運轉,充分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該公司所在的建橋工業園區,還有著重慶市首個園林式工業園區、中國綠色低碳示范園區等多個稱號。園區幫助企業實施空調冷卻塔改造、老舊燈具替換、工藝技改等,推動企業降低用能成本15%—20%。
把低碳產業做成品牌,把品牌做出規模。去年,大渡口低碳環保產業年產值增長20%,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美麗大渡口,美在山的沉穩與水的靈動,也美在市民家門口的“小確幸”。作為重慶中心城區“舌尖”的大渡口,聚焦34公里長江岸線做文章,高質量推進“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濱江路上,盡是吹江風、看江景的人。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310天以上,完成重鋼片區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約4000畝,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鄉黑臭水體消除率均保持100%……環境好不好,市民最有發言權,“重鋼環保搬遷后,環境一天一個樣。”“城區近百個公園,總有自己喜歡的。”
高標準開展督察問題整改;培育壯大綠色生產力;狠抓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動計劃……大渡口以務實舉措,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持續走深走實。
昨天、今天、明天,在義渡大地徐徐鋪展開來。大渡口兒女正攜手同行,加快建設聞者向往、來者留戀、居者自豪的美麗大渡口,奔向前方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