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永香 文/圖
“前方到站——天堂堡站,請從左側車門下車,注意列車與站臺間隙……”8月12日,重慶軌道交通二號線天堂堡站的站臺上,列車進站的提示音響起,屏蔽門在蜂鳴聲中緩緩滑開,乘客步履匆匆。
天堂堡,曾是大渡口區管轄的一座山堡,如今成了軌道交通二號線的一座車站,坐落于大渡口區九中路。可“天堂”二字從何而來?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
“現在年輕人都知道天堂堡是輕軌站,但曉得它本來叫天燈堡的恐怕不多了。”今年78歲的陳暢老人在車站附近住了六十余年,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常聽長輩說,從前的天堂堡,山堡中有一座形似碉堡的建筑,一到夜晚便燈火通明,遠遠望去猶如天燈閃耀。“天燈照堡”的景象引人遐想,這片地域便被稱作“天燈堡”,后來口耳相傳中,漸漸成了“天堂堡”。
關于地名的由來,還流傳著更富傳奇色彩的版本:因天空曾有一匹神馬在此現身又遁入仙境,眾人便視此地為“天堂”,故名“天堂堡”。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天,天堂堡上空,一道紅光由遠及近,流光所至,天空紅亮耀眼。緊接著,遠處傳來馬蹄聲,由弱漸強,一匹高大壯碩、毛色油亮的駿馬踏著云彩奔馳而來。它昂首馳騁于半空,鬃毛飛揚,鼻息如雷。遠處道路上,一群百姓氣喘吁吁地跟著流光小跑,循著天馬的蹤跡一路追尋至天堂堡一帶,神馬突然停駐,凌空回望,仿佛在向眾人告別。片刻后,它甩頭昂首,一聲長嘶,漫天紅光漸暗直至消散;隨后后蹄一蹬,前蹄騰空,再一聲長嘶,轉瞬遁入云層,沒了蹤跡。下方的百姓紛紛朝神馬消失的方向作揖,繼而伏地跪拜。
這匹馬從何而來?眾人為何如此恭敬?
原來那年大旱,附近村落災情嚴重,人畜飲水困難,莊稼顆粒無收。人們生活艱難卻不愿背井離鄉,只能虔誠祈禱上天降下甘霖。或許是這份虔誠感動了上蒼,神馬從天而降,它駐足之處竟出現幾處深坑,汩汩泉水從坑底冒出,很快溢滿坑洼,順著田壟流淌,救活了瀕死的莊稼。神馬見大功告成,便在天堂堡附近飛升離去。神馬與甘泉的故事不脛而走,“天堂堡”的名字也隨之流傳。
如今的天堂堡站周邊,現代化住宅小區與商業綜合體拔地而起。當二號線列車再次進站,車門開合間,仿佛能聽見歷史與現實的交響——那是“天燈照堡”的微光,是神馬奔騰的蹄聲,更是一座城市在地名指引下不斷向前的腳步聲。
從“天燈照堡”到神馬傳說,從鄉野山堡到現代都市,這片土地始終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尋找平衡。地名作為文化的基因鏈,既鐫刻著先民對自然的敬畏,也承載著當代人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或許正如那匹消失在云層中的神馬,真正的天堂不在天上,而在人們守護記憶、創造未來的勇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