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025第36屆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IBO)在菲律賓落幕,中國隊獲得團體第一。其中,畢業于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的蘇可余以世界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獲得國際金牌。
另一邊,環球自然日2025年度全國總決選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大渡口區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李俊寧獲得年度總決賽一等獎(展覽中文組)。
8月1日,蘇可余回到母校探望老師。李俊寧得知這一消息后,主動向老師提出,希望能與蘇學長見面。最終,兩位對科學懷揣熱忱的學子相聚在校園,碰撞出別樣的火花。
好奇心點燃探索之路
“蘇可余拿獎,我們一點都不意外。”蘇可余的小學班主任老師卓佳清晰記得,在課堂上,這個思維敏捷的男孩,總能迅速捕捉到問題關鍵,每次發言都條理清晰、見解深刻,“最讓我覺得難能可貴的是,他從小就擁有‘質疑的勇氣’,從不輕信標準答案,敢于提出獨特見解。這種不‘人云亦云’的學習態度,讓他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
數學在生物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蘇可余的小學數學老師譚丹妮也講述了他在小學階段的出色表現,特別是蘇可余對時間的掌控讓譚丹妮記憶猶新,她說,蘇可余的時間觀念特別強,把休息、學習的計劃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
時至今日,蘇可余還常常想起在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的那段時光。
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翅膀紋路、自己動手拆裝玩具車馬達……蘇可余說,小學的科學課程非常有趣,不僅讓他感受到了微觀世界的奇妙,還能在操作中弄懂那些藏在生活里的科學原理。
從那以后,校園就成了他的“實驗基地”。芭蕉樹下、葡萄藤架邊、柚子樹旁,總能看到他認真研究和思考的身影。“生命的靈動讓我覺得太神奇了。”這讓蘇可余想要去探索更多生命奧秘。
“生物不是一門單純靠知識記憶的學科,它更多的是考驗我們對信息的分析和處理能力。”在學校實驗室里,蘇可余一邊操作著顯微鏡,和李俊寧一起觀察骨細胞切片,一邊舉例:“看到這些細胞,大多數同學可能只記住結論。但我會思考,為什么不同細胞在顯微鏡下呈現的形態差異如此之大?細胞器的分布和數量如何反映細胞的功能特性?當調節顯微鏡焦距時,這背后的光學原理是什么?”
談及競賽,蘇可余表示,這是一段充滿挑戰但無比充實的經歷。“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蘇可余坦言,競賽之路充滿了挑戰和艱辛,但無論如何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利用好時間,完成好自己的學習計劃。
蘇可余的媽媽余海萍也告訴記者,他的抗壓能力特別強,面對失敗,能自我調節,并且主觀能動性很強,學習幾乎不需要家長操心。
從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的科學課堂到國際生物奧賽的領獎臺,蘇可余用熱愛與堅持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成長故事。更讓人驕傲的是,蘇可余已被北京大學錄取,將繼續在生物醫學領域深造。
熱愛澆灌科學之花
在現場,李俊寧高興地和蘇可余分享了自己獲獎的喜悅。
李俊寧非常喜歡昆蟲,這次參加環球自然日比賽獲獎的課題也是關于世界上翅膀面積最大的蛾——烏桕大蠶蛾,“看到今年環球自然日年度主題中‘尺寸、大小’的字眼,讓我瞬間聯想到去年在貴州燈誘時看到的夜空巨無霸。”李俊寧說,烏桕大蠶蛾巨型的翅膀、栩栩如生的蛇頭紋,帶給他巨大的視覺震撼。
李俊寧尤其對昆蟲感興趣,“二年級時,學校的科學課讓我萌生了探究昆蟲的興趣。”如今,他采集和制作的標本有200多件。2023年,在老師的幫助下,李俊寧開設了網絡賬號“小寧的昆蟲世界”,已發布科普講解視頻200多個,吸引粉絲2.3萬人,瀏覽量超500萬次。
兩人漫步校園,討論著昆蟲學的話題。蘇可余還給李俊寧推薦了好幾本關于昆蟲學的書籍。“我以后會以學長為榜樣,保持對科學探索的好奇心和熱愛,成為更優秀的人!”李俊寧說道。
品牌鑄就育人之魂
“教育的真諦,就是保護好孩子眼中的光,讓他們帶著這份好奇與熱愛,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大渡口區實驗小學校長譚磊在采訪中這樣說道。蘇可余的成長,正是這句話最生動的注腳。
大渡口區實驗小學在“啟迪智慧,化育生命”的辦學理念引領下,聚焦學生科學素養培養,以“慧科學·創世界”的科學教育品牌建設為途徑,努力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推動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學校不僅開設了科學課,還創建了植物園、果園、養殖園以及重點實驗室等科學實踐平臺,成立了4個科學社團,引導學生在科學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從環保論文《牛欄壩的綠色守望》,到充滿人文情懷的《探秘城門文化》,再到在全市大賽中摘得桂冠的《回水寶的節水奇跡》《足球智能伴侶》……在這里,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探索、思考、成長。
學生參加國際國內科技創新比賽300人次獲獎;學生參加重慶市科技創新大賽多次獲得科技小發明一等獎、科技小論文一等獎以及宋慶齡發明金獎;兩名同學獲得了重慶市科技創新市長獎提名獎……近年來,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科學教育成果豐碩。
大渡口區是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面對科學教育的未來,碩果累累的大渡口區實驗小學信心滿滿。學校將圍繞“慧科學·創世界”品牌深化科學教育創新,通過“科學+”生態的迭代升級,培育兼具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新時代“小小科學家”,助力全區科學教育“更上層樓”。(全媒體記者 張涵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