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永香
作為重慶市委、市政府賦予的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智能制造產業示范區,大渡口將工業視為區域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引擎,正以“工業立區、工業興區、工業強區”的鏗鏘步伐,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2025年上半年,一個個竣工投產的項目、一組組逆勢上揚的數據,勾勒出大渡口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生動圖景,一幅以工業經濟三年倍增為藍圖的奮斗畫卷,正在長江之畔徐徐展開。
戰略引領
擘畫工業經濟發展“路線圖”
工業是大渡口最鮮明的底色,更是區域經濟的命脈。立足這一根本,大渡口區精準錨定“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規上工業產值三年倍增”目標,起草出臺《大渡口區工業經濟三年倍增行動計劃(2025-2027 年)》,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繪制了清晰“路線圖”。
這份計劃絕非紙上談兵,而是深度融入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施工圖”。細觀其布局,圍繞招商引資、載體建設等實施“四大攻堅戰役”,筑牢發展根基;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高端摩托車、智慧醫療裝備等布局“五大特色工程”,彰顯產業優勢;通過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等“四大賦能專項行動”,激活內生動力,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這種“全域統籌+精準施策”的組合拳,不僅讓“工業強區”的信念在全區上下形成共識,更將戰略目標轉化為了可操作、可量化的具體行動。
規劃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大渡口區建立“周調度、月分析、季復盤”的常態化監測機制,對產值波動較大的企業開展“一對一”走訪,確保工業大盤“穩中有進”。數據是最好的印證:2025年上半年,全區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81.7億元,同比增長9.2%;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位居中心城區第5;制造業稅收9.26億元,同比增長4.6%。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這樣的“成績單”不僅體現了戰略規劃的科學性,更彰顯了區域工業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項目攻堅
筑牢產業增長“硬核支撐”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壓艙石”,更是撬動工業增量的“支點”。大渡口深諳此道,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動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形成了“在建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良性循環,為工業經濟增長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走進建橋工業園區,處處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年產值50億元的螢石智能制造基地已竣工投產,智能生產線高速運轉;年產值40億元的紅九九生產基地、年產值10億元的虬龍科技研發總部相繼落成,產業鏈條持續延伸;中元匯吉生物科技園基本完工,即將成為智慧醫療裝備產業的“新引擎”。而華韶智算中心(一期)的實質性動工、寧波鮑斯氣體項目20%工程量的完成,更讓未來的產業版圖愈發清晰。
載體拓展與項目儲備同步提速,為產業集群“筑巢引鳳”。20.8萬平方米智能制造產業園、15萬平方米智慧醫療裝備產業園開工建設,建橋工業園C區拓展區征地拆遷有序推進,螢石智能制造產業小鎮規劃初步成型,智能制造產業園二期選址確定……這些載體不僅是生產空間,更融入了“職住平衡”的理念,讓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完善同頻共振。
項目的密集落地,直接轉化為投資的強勁增長。2025年上半年,全區入庫工業投資項目58個,完成工業投資17.7億元,同比增長28.3%,排名中心城區第1,其中技改投資增長187.5%,排名全市第4。這組數據的背后,是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更是大渡口區從“傳統工業”向“智能制造”跨越的堅定步伐。
服務賦能
激活企業發展“內生動力”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大渡口深知,優質的營商環境是產業發展的“沃土”。為此,大渡口區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從梯度培育到政策扶持,從要素保障到配套完善,全方位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讓工業經濟的“細胞”更具活力。
在企業培育方面,“梯度成長”的路徑愈發清晰。2025年上半年,新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7家,全區總數達155家;新培育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0家,累計培育105家。這些企業如同產業生態中的“生力軍”,憑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而智慧醫療裝備產業集群納入市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擬認定名單,更標志著區域產業集群化發展邁入“快車道”,形成了“龍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良好生態。
政策紅利精準送達,讓企業輕裝上陣。大渡口積極組織秋田齒輪、利德工業等17家企業申報國家、市級政策獎補,擬爭取資金1.36億元,將“真金白銀”的支持轉化為企業創新發展的“助推器”。要素保障同樣給力:35KV螢石變電站建成通電,茶灣、苦竹林等變電站聯合共建達成一致,不斷完善的電力供應網絡,讓“用電無憂”成為營商環境的加分項。
站在年中節點回望,大渡口工業的“進”與“變”令人欣喜。展望下半年,“延鏈補鏈”“數轉智改”“創新驅動”“助企紓困”四大聚焦點,勾勒出清晰的工作路徑。在大渡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企業、項目的聚集,更是一座城市產城融合、生生不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