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黃蘭清
凌晨6點,八橋鎮萬有廣場小區的早餐店陸續開門,安暢數智安全綜合服務云平臺就同步收到了安防系統的啟動信號,屏幕上實時跳動著電壓穩定值與消防設施狀態;下午3點,鳳陽小鎮小區獨居老人家中的智能感應器發現異常,社區工作人員在15分鐘內及時上門查看情況;深夜11點,盛世龍都小區的消防設施輕微告警,云端系統自動派單,維保人員帶著精準定位信息趕赴現場……這一幕幕日常場景的背后,是重慶安暢數智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暢數智加”)用數字技術為城市安全編織的“守護網”。
“我們創業的初心很簡單,就是讓技術真正服務生活,讓城市安全看得見、摸得著。”安暢數智加相關負責人張棣談及創立初衷時說道,“在數字重慶建設的浪潮中,科技企業不能只盯著技術炫技,更要扎根基層需求,大渡口也正是我們技術落地的最佳土壤。”
據悉,該公司位于八橋鎮青年創業孵化基地,公司正以“技術深耕+服務落地”的雙輪驅動,讓城市安全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御”。其自主研發的數字化引擎SaaS平臺,跳出了依賴游戲引擎的“炫技式”技術路線,專注于解決實際業務中的真問題。“很多同行沉迷做漂亮的3D效果圖,但我們認為,能提前預警早餐店電路過載、及時發現商街消防隱患的技術才是好技術。”張棣介紹道,“我們的3D引擎與GIS、BIM等技術融合,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讓管線數據、設備參數真正為安全服務。”
目前,該平臺已實現RVT、IFC、OBJ等多種三維模型數據格式兼容,物聯網引擎能接入不同品牌的物聯設備,AI智腦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實現電梯困人預警準確率98%以上。“更重要的是,我們全面適配國產信創環境,數據在‘家門口’就能安全處理,這既是響應數字重慶建設號召,也是保障城市數據安全的底線。”張棣告訴記者。
如果說云端平臺是“智慧大腦”,那遍布街巷的“安暢數智安全三公里網格服務站”就是延伸到基層的“靈敏神經末梢”。
“技術再好,最終還要靠人落地。”張棣介紹道,公司構建“云端預警+網格響應”模式,就是要讓技術長出“腿”來,平臺監測到隱患,服務站15分鐘內響應、1小時內處置,這才是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安全感。
在大渡口區各個街巷和社區,技術早已不是冰冷的代碼。為海康威視提供的消防數值維護保養服務,通過實時監測將年度故障率降低;鳳陽小鎮的“銀發智能守護”場景中,半年內成功預警12起獨居老人安全風險。“有位獨居老人一天沒出門,系統自動報警后,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發現老人突發疾病,及時送醫救治后脫離生命危險,家屬專門送來一面感謝錦旗。”張棣告訴記者,這就是技術的溫度,也是公司堅持做業務的動力。
從“風險歸零”的安全底線,到“煙火安然”的生活溫度,這家生長于斯的科技企業正用數字技術書寫承諾。談及未來,張棣告訴記者:“我們會繼續扎根大渡口,讓AI預警更精準、網格響應更快速。數字重慶建設的核心是惠民,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技術抵達生活的細節處,讓每條街巷的煙火氣都安穩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