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永香
“現在樓頂清爽多了,再也不用聞那些怪味兒,下雨天也踏實了!”站在春暉路街道古渡社區古渡春色小區8棟樓頂,居民李阿姨望著整潔的環境,臉上露出舒心的笑容。就在一個月前,這里還是一片雜亂的“私家菜園”,施肥產生的異味和積水隱患讓鄰里怨聲載道。這場“樓頂整治戰”的快速解決,正是大渡口區社區工作者隊伍提質擴容后,基層治理效能躍升的生動寫照。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大渡口區始終將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視為基層治理的“先手棋”,早在今年1月上旬就敏銳把握城鎮化加速、部分社區幅員遼闊等區情實際,錨定“萬20”目標啟動謀劃配備工作。
這場關乎基層根基的“人才攻堅戰”,絕非一蹴而就。期間,組織、政法、財政、人社等8個部門開展多次專題協商研判,精準測算崗位缺口,科學優化隊伍結構,最終推動社區工作者人數從補員前的538人增至879人,不僅實現了數量上的跨越,更達成了學歷、年齡“一升一降”的結構性優化。截至3月底,大渡口區每萬城鎮常住人口已配備20.8名社區工作者,提前超額完成“萬20”目標,為城市社區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注入了強勁動力。
隊伍組建起來,能力提升更要跟上。大渡口區大力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建設,實現崗前培訓全覆蓋,組織300余名業務骨干開展結對幫扶,累計提供實務指導500余次。“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離不開手把手地教、實打實地帶。”一位新入職的社區工作者感慨,這種“傳幫帶”機制,讓新人快速轉變角色,迅速融入基層工作節奏。
隊伍配齊了,如何將人力優勢轉化為服務實效?黨建統領“三聯四訪”工作機制給出了答案。大渡口區將“社工回訪”納入“四訪”專項工作,今年4月中下旬,區委社會工作部全面部署社區工作者回訪工作,為每一名社區工作者劃定“責任田”,推動585個網格實現責任到人、“入網沉格”。
古渡春色小區“樓頂整治戰”便生動詮釋了社區工作者隊伍充實帶來的治理新變化。社區工作者在日常走訪中捕捉到居民的不滿情緒后,迅速行動起來,啟動網格聯動機制,聯合物業奔赴現場勘查,逐戶找到種菜居民,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讀法規、說明隱患。“一開始有人不理解,我們就反復上門,帶著政策文件講危害,算清安全賬、鄰里賬。”社區黨委書記郭敏越說,經過耐心勸導,種菜業主最終主動配合清理,社區與物業隨即組織人力整治,短短數小時,雜亂的樓頂恢復整潔,不僅化解了鄰里矛盾,更消除了安全隱患。
作為拆遷安置房小區,古渡春色小區曾面臨服務資源分散、居民需求多元等難題。而自從有了充足的人力支撐和完善的機制保障,社區通過社工嵌入門庭,走訪關懷+激活參與,切實解決基礎民生難題,同時關注公眾上層需求,交出了公共服務從“有”到“好”轉變的基層治理高分答卷,基層治理既有雷厲風行的速度,更有直面問題的擔當,讓居民切實感受到“小事有人管、難事有人幫”的溫暖。
線上線下的高效聯動,則讓服務效率再提速。依托基層智治平臺、AI數智網格員等線上工具,社區工作者實時上傳回訪數據、上報疑難問題,三級治理中心快速響應、協同解決。電話、微信等線上方式作為補充,讓溝通更靈活。截至目前,全區回訪收集的4119件問題全部按期辦結。
如今,行走在大渡口區的各個社區,隨處可見社區工作者忙碌的身影。他們用腳步丈量網格,用真心服務群眾,以專業能力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展望未來,大渡口區將持續抓好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其社區治理和服務能力,為加快建設“尚義大渡口、宜居宜業城”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