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高祎恩
入夏以來,針對高溫高濕環境下食品安全風險易發的特點,區市場監管局啟動夏季食品安全攻堅行動,聚焦濕米粉類食品米酵菌酸中毒風險的“夏季特疾”,展開全鏈條、精準化監管,全力守護群眾“入口安全”。
據悉,濕米粉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經清理、浸泡、磨漿、自然發酵(或不發酵)、熟制成型、冷卻、包裝等生產工藝制成的食品,原料中除水外,大米含量不低于90%。“米酵菌酸毒素毒性極強,無色無味,耐高溫,煮沸也無法破壞,是濕米粉最致命的‘隱形殺手’。”該局九宮廟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介紹,針對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濕米粉若原料霉變、貯存不當或超期銷售,極易滋生椰毒假單胞菌,會產生致命毒素。
針對部分商家為延長保質期違規添加防腐劑的行為,執法人員重點檢查了濕米粉標簽標注的食品添加劑種類、使用范圍及限量。通過隨機抽取10批次產品,用“染色滲透法”檢測封口密封性,30秒后觀察內部是否滲色。“這包米粉封口有縫隙,染料滲進去了!”在某食品經營部,執法人員發現2包濕米粉因封口不嚴被判定為“不合格”,要求立即下架。
此外,執法人員對轄區農貿市場、商超的濕米粉銷售區開展“測溫行動”,使用紅外測溫儀實時監測展示柜溫度。“這個冷柜溫度31℃,已超過標準!”執法人員當場要求商戶調整冷柜溫度,并加裝遮陽簾。同時,針對“早產米粉”“過期翻新”等亂象,執法人員還重點核查產品標簽標注的生產日期、保質期(濕米粉保質期通常≤24小時),并通過“渝溯源”平臺比對生產企業的出廠記錄。
截至目前,此次行動共檢查生產經營主體150家次。“夏季是食品安全風險的‘高發期’,更是監管的‘關鍵期’。”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加大排查力度,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食品安全事故”底線。
區市場監管局提醒市民,夏季購買濕米粉需做到:選擇冷藏柜(≤25℃)存放的產品,查看包裝是否密封、無脹袋,標簽標注生產日期是否在24小時內;聞氣味,若有酸餿味立即丟棄;發現疑似問題產品,可撥打12315熱線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