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大渡口
開欄語
每一個地名,都是時光刻在大地上的密碼,藏著江河記憶、街巷變遷與煙火故事。
本報今起開設“地名里的大渡口”專欄,循著地名走進老街深巷與山水之間,打撈那些被時光塵封的過往,挖掘地名背后的歷史淵源、民俗風情與發展故事,讓市民觸摸大渡口的成長年輪,讀懂這片土地從昨天到今天的變遷密碼。
在大渡口跳磴鎮沙沱村,牛欄壩的上游、白沙沱的下游,長江的邊上有一個小島,叫龜亭山,與巴南區隔江相望,遠看像是一只綠色巨龜,在長江碧滔中浮沉。
“龜亭”因龜亭溪在此入江而得名,是大渡口區始見于文獻記載最早的地名,龜亭山見證了早期巴人在長江北岸金鰲山地區的生活足跡。
“巴人立市于龜亭北岸”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宋代王象之的《輿地紀勝·卷一七五》,明朝陳循、彭時等纂修的《寰陽通志·卷六十二》,清人王士禎的《蜀道驛站記》,清嘉慶常明、楊芳燦的《四川通志·卷十一》等古籍中,都有著相同的記載和闡述。
龜亭山上有一座龜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1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孤懸于長江水域中的古寺院遺址。
當年龜亭寺建成后,在龜亭溪入江口與龜亭山之間常年有木船擺渡,人們乘船上岸后,經過石階,可直達山頂,明清以來時有文人登島觀覽風光一抒胸臆。
清光緒年間,龜亭山石壁上刻有重慶知府王慶善手書“小南海”摩崖題刻,山上還發現了清光緒三十三年跳磴場濟米義渡會碑,現收藏于大渡口博物館。
2011年,龜亭山巴人立市遺址被認定為大渡口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龜亭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起起伏伏,歷經滄桑,很多具有考古價值的歷史遺跡已被湮沒,好在“巴人立市于龜亭北岸”的歷史遺存保留了下來,引來人們尋幽訪古。
來源:重慶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