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研學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成為眾多學生和家長的選擇。從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度探訪,到前沿科技企業的實地考察,研學項目琳瑯滿目。
然而,與之相伴的是不斷攀升的價格,一些研學團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這不禁讓人思考:暑假研學,一定要花高價嗎?
高價研學
難掩質量參差
高價研學背后,是商家精心包裝的“高端體驗”。許多研學機構打著“與國際接軌”“專家親授”“獨家資源”的旗號,將研學產品包裝得高大上。比如,某些海外研學項目,聲稱能讓學生進入世界頂尖學府,與知名教授面對面交流,感受國際前沿學術氛圍。
但實際上,所謂的“交流”可能只是短暫的參觀和簡單問答,所謂的“教授親授”也可能只是安排一場無關痛癢的講座。這些看似誘人的宣傳,不過是商家為了抬高價格、吸引消費者的手段。
高價并不等同于高質量。一些高價研學項目在行程安排上存在諸多問題。時間安排過于緊湊,學生每天像趕場一樣穿梭于各個景點和機構,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和體驗。
高價研學還可能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研學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研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家長和孩子都會感到失望和沮喪,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負擔。
研學本質
在于內涵而非價格
研學的初衷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一些價格親民的研學項目,同樣能夠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鄉村研學,是一場與土地和勞動的親密對話。當學生們深入農村,參與農事勞動,從播種、澆水到施肥、收割,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農業知識。每天與農民的朝夕相處,從而對勞動人民產生深深的尊重。這種尊重,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贊美,而是源于內心深處的理解和認同。
社區服務研學,則是一座連接學生與社會的橋梁。走進社區,學生們為孤寡老人送去溫暖和陪伴,為殘障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得到了極大增強,懂得了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意義。
這些類似的研學項目,沒有華麗的包裝和高昂的費用,卻以真實的生活場景和豐富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們在“做中學”“學中做”,真正回歸了“學”的本質。
回歸理性
讓研學惠及更多孩子
要讓研學回歸本質,擺脫高價的束縛,需要政府、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應加強對研學市場的監管,制定相關標準和規范,打擊價格虛高、虛假宣傳等不良行為,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公益性研學項目的開展,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研學機會。
其次,學校在選擇研學項目時,應更加注重項目的教育價值和質量,而不是僅僅關注價格。可以與專業的研學機構合作,共同開發適合學生的研學課程,確保研學活動能夠真正達到教育目的。
最后,家長也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要盲目追求高價研學項目。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求,選擇性價比高、有教育意義的研學活動。同時,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研學,讓他們明白研學的重點在于學習和成長,而不是享受奢華的物質待遇。
此外,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到研學事業中來,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和資源。企業可以贊助一些公益研學項目,志愿者可以參與到研學活動的組織和指導中,共同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研學環境。
研學游是教育類旅游的選項之一,不是必選項,別讓它成了負擔,別讓它成了新的焦慮源。研學,本應是一場充滿意義的學習之旅,讓我們摒棄浮躁和功利,讓研學回歸“學”的本質,讓孩子們在真實的體驗中收獲知識、培養能力、塑造品格,茁壯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