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題為“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
“我們不是非遺的‘守墓人’,而是它的‘翻譯官’。”1999年出生的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劉佳雯這樣定義自己的角色。
十年前的非遺傳承名錄上,“瀕危”“老齡化”是高頻詞。如今,當繡針與數位筆共舞、當師徒口傳心授延伸為全網教學,大渡口的“后浪”傳承人們正以跨界的勇氣、破圈的智慧和創新的實踐,讓非遺真正“潮”起來。
從“父傳技藝”到登上央視
他讓非遺綻放新光彩
豆腐雕花
一根手指輕輕抵著水里的內酯豆腐,一手執著雕刻刀在豆腐上快、準、穩地劃過一層又一層。片刻之后,輕輕抖動豆腐,一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就在清水之中緩緩綻放。
這位刀下出“花”的廚師就是重慶市旅游學校烹飪專業的青年教師涂建川,也是春暉食品雕刻代表性傳承人。
談及與食品雕刻的緣分,涂建川認為那始于童年時父親的工作臺。在他的童年記憶里,家的背景音總是叮叮當當的鑿木聲——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木匠,他常常蹲在一旁,看父親將粗糙的木料變成精致的家具。木屑飛揚中,關于“創造”的啟蒙悄然發生。
初三那年,重慶市旅游學校來校招生。展臺上,老師手持雕刀,轉眼間便將普通的蘿卜雕成“綻放的玫瑰”。那一刻,少年心中那顆被木屑包裹的藝術種子,突然找到了新的萌芽方向。
聽聞兒子決心要學食品雕刻,父親只說了一句話:“要學,就別半途而廢。”
在涂建川眼里,父親對雕刻有著近乎執拗的追求。為了一張八仙桌,父親可以反復修改榫眼設計,直到插進去的榫頭能用自重緩緩滑落,既不會卡住也不會松脫才滿意。
木匠父親的“笨功夫”,成為刻進涂建川骨子里的匠人精神。
2010年8月,涂建川回到重慶市旅游學校任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學校推薦參加重慶電視臺節目錄制,首次將豆腐雕花、大蔥書法等獨特雕刻技藝搬上熒幕。
節目播出后廣受關注,中央電視臺《開門大吉》、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等各大電視節目紛紛邀他參與錄制。在區非遺中心的支持下,他用火鍋食材雕刻的山城勝景《魅力重慶》更是登上今年的央視元宵晚會,讓更多人了解到非遺的魅力。
除了日常教學,涂建川還到中小學、企業、街道、社區等地開展非遺文化活動。“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食品雕刻這門非遺技藝。”涂建川堅定地說。
從工坊堅守到直播“出圈”
他讓非遺融入新生活
在大渡口的一間工作室里,王黎陽正對著手機鏡頭展示一枚流光溢彩的大漆珠:“大家看這顆‘彩橋’,漆層暈染出的顏色漸變,像不像炫目的彩虹?”直播間評論區瞬間沸騰,訂單接踵而至。五年來,這位“80后”重慶大漆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從默默無聞,到擁有近5000位粉絲的淘寶店主,讓千年大漆技藝在直播間里“活”出了青春模樣。
“最初直播時,每天只有幾個粉絲,還都是同行來‘圍觀’。”但王黎陽堅持每天講解大漆文化歷史和工藝,將耗時數月數年的手工過程掰開揉碎講給觀眾。
王黎陽說,任何一件漆器,制作起來都不簡單。比如制作大漆珠,要在木胎上涂底漆,接著鑲嵌琥珀、紅珊瑚、孔雀石等材料,再反復刷漆。每次刷漆后珠子都要放進特定濕度、溫度的房間里慢慢蔭干,為了讓大漆珠呈現不同顏色,每次刷的色漆中還要添加能呈現不同顏色的礦物質顏料。經過這樣反復刷漆陰干再刷漆之后,大漆珠還需要經過反復研磨、檢查拋光等流程。
一顆小小的大漆珠,從木胎到成品,差不多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最終完成。
轉機就出現在這顆珠子上。王黎陽在直播間展示自己的作品,單價數百元的大漆珠逐漸成為爆款,單場直播銷售額從幾百元攀升至日均2000元,更有不少消費者豪擲百萬收藏其作品。如今,王黎陽已有了專業成熟的直播團隊。
“非遺不能只活在博物館里,要走進大眾生活。”王黎陽認為,大漆技藝的傳承需要“兩條腿走路”,即堅守古法工藝和大膽創新表達。他將傳統大漆技法與現代創意設計結合,推出“法師夢想園”“血液花園”“直接的表達”等獨具現代設計美感和個人藝術特色的系列作品。
從工坊的孤燈到直播間的聚光燈,王黎陽的探索印證了非遺傳承的新可能——既要有“一根筋”的堅守,也要有“玩花樣”的勇氣。
從傳統傳承到創新表達
她讓非遺變得更年輕
“老師,我能剪個‘魔丸’嗎?”在區育才小學的一次“非遺進校園”活動中,一個戴眼鏡的男生突然舉手,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笑聲。
“當然可以!”站在講臺上的劉佳雯卻眼睛一亮,迅速找出動畫片中哪吒的形象,“我們記住一個口訣,先剪圓、先里后外、先小后大……”她一邊演示,一邊將剪紙的技法拆解成游戲關卡般的步驟。學生們低頭忙碌,剪刀下既有憨態可掬的熊貓,也有線條凌厲的賽博朋克機甲。
踩著“90后”尾巴出生的劉佳雯,是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談起與剪紙結緣,劉佳雯記憶猶新。“小學時上了一堂剪紙興趣課,覺得剪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劉佳雯說,那之后,她開始學習繪畫,嘗試紙雕制作。
在一次活動中,一件線條流暢、構圖完美、意境獨到的剪紙作品讓劉佳雯迷戀不已,這件作品就是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周定洲的《繁榮昌盛》。2014年,劉佳雯正式拜周定洲為師,踏上學習剪紙的道路。
作為大渡口區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佳雯肩負著繼承傳統、發揚創新的責任。她的套色剪紙非常精妙,在設計時進行創新,大膽采用了陽剪的新穎方式,打破大多數套色剪紙采用陰剪方式方便套色的傳統。
“創新的套色方式,更能表現山茶花的嬌艷。”劉佳雯拿起自己的作品《山茶花》向記者介紹,“非遺要活下來,就得讓年輕人覺得‘這是我的文化’。”
于是,從學校課堂上點燃剪紙興趣的劉佳雯,萌生了讓剪紙走進校園的想法并腳踏實地地踐行。社區的暑期活動、學校的課堂、博物館的研學活動……經常都能看到劉佳雯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景象。
“只要孩子們還愿意拿起剪刀,剪紙就不會消失。”對于非遺的未來,劉佳雯充滿信心,“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了剪紙,我相信他們會成為浪潮中的一朵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