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涵菓 文/圖
清晨6點,重慶的天已亮。36歲的劉江毅輕輕抱起7歲的兒子劉辰曦,將他小心地放在推車里,用特制背帶固定住孩子的身體,他們要一起去“晨跑”。
出生5個月時,辰曦被查出患有重度腦癱,今后生活可能不能自理,也可能無法說話、不能站立、獨坐,甚至不能豎頭。
辰曦的腦袋軟軟地倚在推車靠背上,雙眼隨著路邊風景的變幻,像兩尾銀魚游進光的河流。父親推著風,風推著晨光,晨光推著小小的影子——影子坐在推車里,默默地用眼光數著父親的腳步。
這是父子倆的晨跑時間。沒有發令槍,沒有終點線,只有父親雙手的溫度和堅定的步伐。劉江毅向兒子許下一個承諾:每年要帶他“跑”一場馬拉松。
“他的笑容,是我們堅持的良藥”
“和每個靠讀書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一樣,當我大學畢業后在這座城市擁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套房、和自己相愛的人結了婚。孩子出生后,那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心中滿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信心?!?017年冬天,辰曦的誕生曾讓劉江毅和妻子的小家庭充滿希望。然而,5個月后的一紙診斷書擊碎了所有憧憬——“重度腦癱,病因不明”。
劉江毅仍記得在醫院走廊癱坐的瞬間,“一米八幾的個子,站都站不起來”。
當從醫生那里聽說康復訓練是唯一的希望后,全家到處輾轉,尋找康復機構及康復師。
最初的幾年,夫妻倆一直在崩潰的邊緣徘徊。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劉江毅辭去了穩定的工作,轉行時間相對自由的清潔服務行業。妻子則賣掉了房,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
辰曦雖不能言語,連抬頭都需借力,但每當父親用胡茬蹭他的臉蛋,孩子總會咧開嘴笑,眼睛彎成月牙?!澳欠N笑像有魔法。”劉江毅說,“再累的時候,我們看到孩子的笑,就又能扛一天?!?/p>
“從崩潰到坦然的‘馬拉松’”
在辰曦5歲左右,劉江毅接受了專家的建議,開始在家進行康復訓練。
逝者如斯夫。時間如靜靜流淌的溪流,用細碎的水波一點點沖刷著夫妻倆焦慮的棱角。在漫長的陪伴中,劉江毅和妻子漸漸明白,唯有毫無保留地接納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世界的溫暖與美好。夫妻兩人下定決心,要讓孩子“不枉人間走一遭”。
“這幾年里,我們一點點克服了內心的怯懦——從最初不好意思帶孩子到小區玩耍,到現在無論去哪兒都帶著他。這不僅是為了讓他體驗更多生活的美好,也是我們夫妻的一場自我修行。在陪伴他的每一天里,我們也在被治愈,被愛重塑?!眲⒔阏f道。
2023年,劉江毅偶然刷到一則視頻:國外一位父親推著腦癱兒子完成鐵人三項。他又馬上搜索,發現國內也有這樣的感人故事。
屏幕這頭,他哭得像個孩子。“原來還能這樣帶孩子看世界!”他當即翻出閑置的跑鞋,開始嘗試長跑。
“跑下去,就是他的站起來”
第一次“訓練”只堅持了300米。辰曦的頭隨著步伐搖晃,劉江毅不得不一手托住他的后頸,一手推車。回家后,他連夜進行“改造”,加厚推車靠背,縫制出U型頭枕;用兩條背帶,一條繞過孩子前胸、一條從肩部交叉,既固定又不至于壓迫,讓辰曦能夠“跑”得更舒適。
今年4月,大渡口舉辦首屆馬拉松賽,也是劉江毅和兒子第一次參加比賽。這對父子成為最特殊的選手。
五公里賽道上,劉江毅微微弓著背,雙手緊緊握住推車把手,每一步都踏得沉穩有力。
微風拂過江面,掀起陣陣漣漪。身旁是同樣充滿活力的跑步愛好者。兒子坐在推車上,忙著用明亮的眼睛捕捉周圍的一切,偶爾露出的笑容,讓劉江毅的腳步更添力量。
有選手追上來往孩子手里塞棒棒糖、有志愿者一路小跑遞水……沖過終點時,辰曦突然“啊啊”叫了兩聲,這是他能發出的最接近歡呼的聲音。
如今,跑步成了父子間獨特的對話。辰曦會用眨眼表示“想出門”,聽到劉江毅說“去跑步”,會用微笑回應。有人問:“孩子根本不懂馬拉松的意義吧?”劉江毅只回答,他開心時眼睛亮晶晶的,那就是意義。
“我和孩子約定,一年至少跑一場馬拉松。希望明年能帶他去更遠的賽道,看更多的風景。”
記者手記
6月15日清晨,劉江毅又一次系緊跑鞋,熟練地調整著孩子的頭枕和彈力帶——父親節這天,他選擇用腳步書寫愛的儀式。
跑步時,他很少說話,只是偶爾低頭看一眼推車里的辰曦——孩子的眼睛亮亮的,倒映著晨光、樹影,和父親被汗水浸濕的鬢角。有風吹過,辰曦的睫毛會輕輕顫動,像蝴蝶試探春天的觸須。
沒有鮮花和禮物,沒有驚天動地的誓言,只有年復一年“跑下去”的約定。300米、500米、1公里……在那些重復的腳印里,藏著一個父親最樸素的答案:在生活給予的粗糲中,依然執著地編織著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