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朱晨鷺 文/圖)1996年寒冬,楊琴在大渡口區人民醫院急診室內全力搶救患者,與“死神”賽跑。
“血壓持續下降!”危急關頭,患者急需輸血,但——“血庫的O型血不夠了!”……那晚,盡管楊琴用盡了全力,但監護儀上的心電圖最終還是變成了一條冰冷的直線。
“如果血庫有足夠的O型血……”這個念頭像針一樣,反復刺痛著楊琴的心。
“楊醫生,您又來啦?”2024年年底,區血液中心的護士看到楊琴眼睛一亮,“今年您55歲了,這是最后一次獻血,感謝您20多年的無私奉獻。”
原來,從那個寒冬開始,楊琴已堅持無償獻血26年。
56歲的楊琴是區人民醫院醫務科病案室負責人,主要負責病人病例質控、管理等工作。二十多年來,她一次次伸出手臂,將200毫升、400毫升的熱血注入血袋,累計獻血近30次,捐獻全血5600余毫升。這些承載著希望的生命禮物,有的流進了車禍少年的血管,有的化作產婦手術燈下的暖流……楊琴用自己的熱血,溫暖了無數個家庭,那一本本紅色的無償獻血證書越積越厚,記錄著她的無私大愛。
楊琴(右)向同事展示她的無償獻血證
“作為一名醫生,我深知血液對于危急重癥病人的重要性,救死扶傷是我的天職,而獻血則是我另一種方式的奉獻。”楊琴告訴記者,“紅細胞生長周期約為120天,而我獻出的血液能幫助素不相識的人渡過生死難關,這就是我堅持的意義。”
有一次,曾在急診工作的楊琴正搶救一名大出血的患者,護士拿著備好的血液及時輸注給患者,患者最終轉危為安。事后,患者的家屬感激地握住她的手,連聲道謝。“雖然無法確定那袋救命的血液是否來自我的捐獻,但看到一條生命因此挽回,那種感覺真好。”楊琴回憶道。
醫生的工作常年無休,生活作息無常,但為了堅持常年獻血,楊琴堅持跑步鍛煉身體,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確保自己的身體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她深知,只有自己健康,才能為更多的人提供健康的血液。
“科學獻血無損健康,反而有益。”楊琴常常在醫院里向同事和患者家屬宣傳獻血知識。她解釋說,人體的血液是不斷新陳代謝的,每次獻血的量只占身體總血量的一小部分,還能刺激身體的造血功能,促進新陳代謝。
楊琴的堅持也感染了身邊很多人,她的女兒、同事們也紛紛加入到獻血的行列中,甚至有些患者家屬在出院后也主動聯系她,表示想要獻血回報社會。截至目前,區人民醫院獻血人數超千人次,獻血量上萬個單位(每個單位為200毫升)。
近年來,大渡口區的無償獻血事業蓬勃發展,全區上下形成了良好的獻血氛圍,通過廣泛宣傳和組織動員,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從社區居民到企業職工,從學校教師到機關干部,大家紛紛響應號召,為生命接力。
據介紹,大渡口區開通專門的獻血車,定期開進社區、學校和企業,讓更多的人能夠輕松參與獻血。2024年,全區無償獻血量2054個單位;2025年,全區無償獻血量3488個單位。
“現在我們區的血液供應量正逐年遞增。除了積極鼓勵大家獻血,我區血液應急保障能力也在持續升級。”區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說,大渡口區努力提升獻血服務體驗,逐步保障獻血者就診掛號費減免服務等。此外,大渡口區所有醫療機構非急診情況下同等醫療狀況優先保障無償獻血者及其親屬的用血需求。
如今,大渡口區的無償獻血事業已經成為全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大家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的精神,讓愛心在血液中流淌,讓生命在奉獻中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