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文琰)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讓文物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在大渡口區,有這樣一位在文物保護領域默默堅守了38年的守護者,他就是區文管所所長李國洪。
“文物是歷史的根,守護它們就是守護民族的記憶。”在區博物館的展柜前,李國洪看著舊石器時代手斧說。從翻山越嶺的青澀普查員,到如今帶領青年團隊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專家組成員,他始終如一,以行動詮釋著“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
李國洪(左一)在豐都縣開展三普工作
李國洪正在研究文物
山野尋蹤
從零開始的文化探尋
1987年夏,豐都縣文化館文物組的木門吱呀作響,19歲的李國洪,剛從部隊退伍,對文物工作還有些茫然時,便踏上了人生的第一場“文物尋蹤”之路。他所在的普查小組僅有兩人,他們背著120相機、鋼卷尺和饅頭,徒步翻越豐都縣南岸片區10多個鄉鎮。
“老地槨(古墓葬)在哪兒?土地廟、菩薩像呢?老房子呢?”李國洪每到一個鄉鎮都會向村中老人問路,卻遭對方警惕打量,只因那時文物普查常被誤解為“挖墳掘墓”,他只能一遍遍耐心解釋。李國洪與同伴秦老師手持鐵鏟,在荒草中扒開荊棘,手腳并用爬上老建筑測量,摔傷擦傷是家常便飯。
文物知識浩如煙海,田野調查復雜艱辛,一切都讓這個年輕小伙感到力不從心。但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輸的勁兒,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都擋不住他求知的腳步。當時,聽聞四川省哪里有文物培訓,他都積極爭取參加,從基礎文物術語學起,逐漸積累文物保護知識和工作經驗。
“那時條件苦,但我們有股勁兒,就是要把文物找出來,保護好。”回想起那段時光,李國洪眼中閃爍著光芒。
鏖戰三峽
與時間賽跑的文明守護
上世紀九十年代,長江三峽工程正式啟動,庫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面臨被淹沒的危機,一場文物搶救的“生死時速”就此拉開帷幕。
彼時,時任豐都縣文管所所長的李國洪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調往主城與家人團聚?還是留守搶救文物?“這些文物是無價寶藏。”李國洪毅然選擇留守。
小官山古建筑群是三峽工程重慶庫區文物集中搬遷保護的代表性工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也見證著李國洪和團隊與時間的激烈賽跑。面對即將被水淹沒的地面文物,李國洪扛起集中搬遷、復建的重任。
搬遷現場容不得絲毫差錯。李國洪和隊員化身“文物守護者”,手持編號牌、測繪儀,細致記錄每一處建筑,小心翼翼拆卸、搬運構件,生怕驚擾了沉睡百年的時光。盛夏江邊酷熱難耐,蚊蟲肆虐,他們在烈日下堅持一寸寸探尋清理,汗水浸透衣衫,蚊蟲叮咬布滿全身。
歷經4年,6座百年老宅異地“重生”,繼續承載著歲月的故事。作為項目第一責任人,他主持完成8項大型文物保護項目,并順利通過驗收。為配合豐都縣移民搬遷建設,他獨立主持搶救性發掘漢至六朝148處古墓葬、出土1500余件文物,在三峽庫區歷史長河中鐫刻下守護印記。
區域深耕
文化賦能的發展密碼
“這塊‘濟米義渡會碑’刻于清道光年間,藏著大渡口人仁義為先的根脈。”在區博物館展廳里,李國洪如數家珍介紹文物。這座占地2099平方米的博物館,是他用數年光陰從“零”建起的文化地標,也是他為大渡口區文物安下的第一個“家”。
2010年,李國洪初到大渡口區文化管理所時,這里條件簡陋,藏品寥寥。“文物是歷史的根,不能斷。”他決心改變。
沒有場地,他跑遍全區,爭取到西城電影院作為建設場地;沒有資金,他帶團隊寫報告,爭取到市、區兩級財政專項經費;沒有展品,他翻檔案、借文物、征集藏品。2017年,1627件文物在燈光下“蘇醒”,大渡口區有了第一座國有綜合性博物館。
博物館的建成并非終點,而是大渡口文物保護事業的新起點。在李國洪的不懈努力下,全區文物保護工作迎來了突破性進展。2013年,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生產車間舊址成功申報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現大渡口區國保單位零的突破。2015年,他主持編制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生產車間舊址文物修繕工程立項獲國家文物局批復,被市政府列入抗戰遺址保護修繕計劃。
李國洪深知文物若只是“鎖在柜子里”,便失去了生命力。他主導“文物活化工程”,讓大渡口歷史記憶融入城市角落:用全息投影還原清代義渡碼頭,觀眾可“觸摸”虛擬渡船;將工業齒輪、義渡船槳等元素融入文創產品,讓年輕人帶“文物”回家;搭建“云上博物館”,讓文物故事觸達千萬人。他還推動重慶工業博物館建設,用VR技術重現“鋼鐵記憶”。
薪火相傳
文化傳承不遺余力
2023年,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56歲的李國洪成為重慶市“四普”專家指導組成員。他帶著普查隊員走遍大渡口區8個鎮街,全面完成62處三普文物復核,并新發現文物44處。
如今,李國洪即將退休,但他傳承文化的熱情不減。他積極開展“傳幫帶”,毫無保留傳授經驗。
“普查不是填表,是給文物‘續命’。”李國洪耐心指導年輕同事辨別文物真偽,講解材質、工藝、年代特征,逐字推敲調查報告,確保報告的嚴謹性和邏輯性。
野外調查時,他手把手地教年輕同事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發現文物線索,教他們留意地形地貌的變化,關注古建筑的結構特點,觀察周邊環境與文物的關聯性等。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年輕的文物工作者們逐漸成長起來。
李國洪還為文化傳承積極奔走,通過舉辦文物展覽、開展文化講座等方式,普及文物知識,提高公眾文物保護意識。
如今,李國洪培養的年輕人已能獨當一面,但他仍堅持每天認真工作。有人問他為何不歇歇,他笑著說:“文物是活的,傳承也是。只要還有人愿意聽故事,我這盞燈就得亮著。”
記者手記
采訪李國洪時,我被他身上那種對文物事業純粹的熱愛所打動。他沒有豪言壯語,卻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著文物保護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從他的經歷中,我看到了文物保護工作的艱辛與不易,深刻理解了這份工作的偉大意義。
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文物保護工作者就是歷史的守護者。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讓歷史得以延續,為我們留住了民族的根與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