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渡口區白居寺社區竹園小區里,李強理發店的卷簾門“嘩啦”一聲拉開。年過六旬的劉大爺熟門熟路地坐上專屬藤椅:“小李,今天還去給趙婆婆上門剪發不?”
理發店里,一張裝裱工整的“住改商”居民同意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上面132個簽名如同132朵花,盛開在這個曾被稱作“刺頭”的理發師李強的故事里。
這一溫暖的畫面,正是重慶大渡口區建勝鎮“半島援法議事堂”的日常。聯合律師、法官、社區民警、莎姐志愿者、人民調解員組成“法律管家”,建勝鎮“半島援法議事堂”成為集公共法律服務、普法宣傳、公開聽證以及依法開展人民調解、矛盾化解、居民議事等于一體的基層治理新平臺。
一張街坊們的“信任狀”
在竹園小區里,李強曾掀起過不小波瀾。去年剛返鄉創業時,這個40歲漢子憑借一手好手藝,在自家一樓開起了理發店。
但開業不久,煩惱接踵而至:想安裝店鋪招牌被物業拒絕,辦理營業執照又因“住改商”需要鄰居簽字同意而“卡殼”,找到社區還是需要按照程序走。
“我當時覺得所有人都在刁難我。”李強說。轉機藏在社區書記黃宏的雨傘下。那個陰雨綿綿的下午,她叩響了理發店的門。黃宏沒有談招牌的事,開口問道:“聽說您給老人理平頭特別在行?愿不愿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幫社區老人理理發?”
3天后,李強帶著全套工具出現在老年活動中心。當78歲的張大爺摸著新發型稱贊“小伙子手藝真不錯!”時,李強找到了久違的職業成就感。
漸漸地,“帥小伙免費理發”的消息在社區傳開。每月一次的義剪活動,李強都準時參加。72歲的劉奶奶特意做了錦旗送給他;獨居老人趙爺爺每次理完發都要塞給他自家種的蔬菜……
在李強贏得名氣、粉絲和信任的同時,“半島援法議事堂”的“法律管家”周律師也牽頭召開了3次樓棟代表座談會,向居民解釋民法典中關于“住改商”的相關規定:經有利害關系業主一致同意即可辦理。
結果不到半月,樓棟里132戶居民全部簽字同意。當拿到嶄新的營業執照后,李強特意把裝裱好的簽字同意書放在顯眼位置:“這是街坊們給我的信任狀。”
一場持續兩年的司法“馬拉松”
大渡口區建路村后山的野花今年開得格外艷,但村民何秀芳卻不敢踏進那片山坡。
2022年初春,山坡上的那根高壓線,不僅在她頭部和雙足留下永久的傷疤,更讓她患上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生活不能自理。
事故電線桿屬于某區國有企業所有。但當她和丈夫找到該公司時,企業方正處于破產清算階段,堅持要精神傷殘鑒定。這讓雙方賠償談判剛一開始就陷入僵局,直到“半島援法議事堂”介入,才有了轉機。
議事堂的“法律管家”們,帶著陳大友跑遍鑒定機構,說服他帶妻子做了精神傷殘鑒定。結果顯示:七級精神傷殘,需完全護理依賴。
“半島援法議事堂”還構建起“四維聯動”的基層解紛矩陣——法官團隊提供全流程司法指導,從傷殘鑒定標準到賠償年限計算,用專業定分止爭;莎姐志愿者團隊開展28次心理疏導,幫助何秀芳重拾生活信心;人民調解員游走于破產企業、屬地政府、醫院之間,組織17輪背靠背調解;法律管家團隊提供“全天候”法律咨詢,協助整理六大類127項證據材料,確保維權訴求精準落地……
這場“司法馬拉松”一跑就是近兩年。2024年12月,司法確認現場,陳大友攥著賠償協議的手不停顫抖。當法官宣布適用民法典相關條款,按城鎮居民標準計算護理費時,這個莊稼漢突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如今,何秀芳在家人陪伴下慢慢康復,而那個曾讓她遭遇不幸的山坡,所有電線桿都已檢修加固。
一支勸導隊解開社區養犬矛盾
大渡口區百佳園社區的清晨總是從特殊的“交響樂”開始:牽狗繩金屬扣的輕響,拾便器開合的咔嗒聲,還有勸導隊來回巡視的腳步聲,共同譜寫著人寵共處的和諧樂章。
一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
“再被狗嚇出毛病,你們擔得起嗎?”62歲的劉阿姨舉著血壓計找物業理論。
“我家金毛從不咬人,憑啥要拴著?”養犬戶李大爺則梗著脖子反駁。
在百佳園社區組織的一次特殊議事會上,“法律管家”們沒有簡單調解,而是搭建了一個全新平臺:邀請劉阿姨收集受犬只困擾的居民意見,同時聯系養犬業主推選代表。
“我們不是要禁止養狗,而是要讓養狗的和不養狗的都能安心。”“法律管家”張煒的話讓雙方第一次心平氣和坐到了一起。
經過幾輪坦誠交流,一份由居民共同擬定的《文明養犬公約》逐漸成形:規定遛狗時間、區域,明確必須拴繩、及時清理糞便等細則。更妙的是,曾經的對立雙方自然而然地組成了勸導隊。目前,這支勸導隊正不斷擴大。
物業出資購置牽狗繩、拾便器等物資,由勸導隊發放并監督使用。張先生現在每天遛狗時都會多帶幾條牽狗繩,“遇到沒拴繩的鄰居,就送一條,順便講講公約。”
不僅如此,社區還設置了“寵物便便屋”,由勸導隊定期補充拾便袋;開辟了專門的“寵物社交區”,讓愛犬有安全的活動空間。據統計,公約實施一年來,寵物相關投訴同比下降82%,流浪犬只減少近七成。
據統計,“半島援法議事堂”自2022年成立以來,協調解決各類矛盾糾紛3100余件,參與居民達7000余人次,社區居民滿意度從成立之初的65%提升至現在的98%,成為社區治理的一張名片。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