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文琰
近日,在九宮廟街道創新社區的“楓橋共創 三治融合”網格驛站內,智能叫號系統的提示音不時響起。家住九宮廟69號的居民周昱手持號碼條,來到二樓行業調解室,僅用10分鐘,就完成了樓上管道漏水問題的登記。
這個面積不足200平方米的網格驛站,作為綜治中心的“神經末梢”,每日都在演繹著“民憂進站、難題清零”的生動實踐,成為創新社區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創新社區擁有45棟老舊樓棟,包含九宮廟菜市場、3所中小學和1所幼兒園,常住人口5518人。這里老舊房屋多、流動人口多、安全隱患多、治安案件多,社區治理面臨著諸多棘手難題。
今年,在區委政法委的指導下,創新社區堅持問題導向,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為核心理念,在原有“楓橋式”社區建設基礎上,精心打造了網格驛站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該中心將糾紛調解、公共安全、民生服務等功能集于一體,構建起“一窗受理、三級聯動、數字賦能、居民參與”的治理閉環,真正實現了服務群眾“最多跑一地,快速解紛爭”。
“以前反映矛盾糾紛得跑好幾個部門,現在取個號就能把事情說清楚。”周昱的切身體會,源于網格驛站的“一窗受理”機制。在網格驛站一樓流轉中心,三個服務窗口分工明確:居民提出訴求后,導引崗會根據類型自動分類——鄰里、家庭、物業等矛盾轉至糾紛調解崗;治安事件、反詐、消防等問題轉至公共安全崗;社會救助、老年服務、衛生健康服務等需求則轉至民生服務崗。
周昱反映的樓上漏水問題被轉至糾紛調解崗后,當天就被標記為“加急件”,并立即啟動了由調解員、社區工作人員、民生服務團成員共同參與的圓桌議事會。“從登記到解決,只用了2天,比預期快了至少一周。”周昱感激地說。
網格驛站還聯合公檢法司、心理咨詢、第三方調解等資源,提供點單式服務,鏈接訴調、警調、訪調、檢調等方式,為矛盾化解提供全方位支持。“我們公開了專家的坐班時間,居民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調解方式和調解專家,確保調解過程更加便捷、高效、公正。”創新社區黨委書記雷秀莉表示。
在網格驛站的糾紛調解室,專業力量下沉服務已成常態:法治調解室每月10日、20日的9點至12點、下午2點至5點開放,社區公益律師和區法院社區巡回法官會準時“坐班”,為居民提供法律解讀、協議起草、司法確認、涉法涉訴和案件聯調等專業法律服務,其他時間則實行預約制。德治關愛室每周四9點到12點開放,心理醫生、區檢察院工作人員在此為居民進行情緒疏導、家庭關系修復等,非開放時間同樣支持預約。
同時,“兩代表一委員”也積極融入社區治理,定期深入網格驛站傾聽民聲。他們依托自身專長,組織引導企事業單位開展行業自治,協助化解復雜矛盾,切實發揮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將群眾訴求解決在基層一線。
在社區警校,社區民警黃城正在組織平安志愿者布置當天的群防群巡任務。驛站建成以來,社區電詐、盜竊、黃賭毒案件同比下降50%以上。
在數字調度室內,大屏幕上正實時顯示著農貿市場、學校等重點區域的畫面。通過護學路消防通道占用監測、農貿市場火焰識別以及學校周邊人員密集情況預警等場景應用,實現了對基層一線的貫通管理。工作人員借助“141”智治平臺和各類數字化應用,能夠與網格員進行視頻通話,及時交辦任務,實現了調度與監控的雙向互動,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我們通過爭取上級部門資源下沉和法治保障,將治理觸角延伸到社區每個角落。”雷秀莉表示,未來,網格驛站還將拓展“AI風險預警”功能,運用“五聯五化”機制,持續打造基層治理“楓橋經驗”創新社區樣板,推動群眾訴求“一站清零”,讓群眾的幸福感在家門口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