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涵菓
“以前覺得社區改造是政府的事,我們頂多提提意見,沒想到現在自己也能當‘老師’!”在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黃桷大樓的“知喜盒子”里,65歲的退休居民黃榮琴正在為年輕學員們演示茶藝。她輕輕提起茶壺,水流如絲般注入杯中,茶香氤氳而起。“泡茶要心靜,水溫要恰到好處,就像我們社區的變化,急不得,也慢不得。”黃榮琴一邊講解,一邊將茶杯遞給學員品嘗,眼神中透著專注與滿足。
“我也可以成為社區的主角。”黃榮琴在黃桷大樓旁住了30多年。“以前這里就是買菜的地方,改造后成了公園,但總覺得少了點人氣。”直到社區和孝誠社工找到她,詢問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茶藝特長,黃榮琴的生活軌跡徹底改變了。
每周六下午,“知喜盒子”的“知喜茶咖”都會準時飄起茶香。黃榮琴會提前半小時到店,精心布置茶席——青瓷茶具擺放整齊,備好當季茶葉,有時還會搭配些自制茶點。“剛開始教課時,我緊張得連茶匙都拿不穩。”黃榮琴回憶道,“現在不一樣了,這些年輕人就像自家孩子,我們一起品茶、聊天。”
今年4月,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被中央社會工作部納入2025年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名單。從曾經的“旁觀者”到如今的茶藝導師,黃榮琴的轉變,正是大渡口區“專業社工+志愿服務”模式激活老舊社區治理的生動縮影。
黃桷大樓曾是重鋼人的精神地標。2017年拆遷后,這片承載著老工業記憶的土地一度面臨“硬件煥新易,人心凝聚難”的困境。2024年5月,黃桷記憶坡地公園建成開放,但如何讓“網紅打卡地”轉化為“生活共同體”,成為一道難題。
在區委社會工作部的指導下,滬漢社區聯合孝誠社工推出“知喜盒子”社區共創煥新計劃,給出了破題思路。
從“空間閑置”到“社交磁場”的破局。孝誠社工以“鋼城情懷+網紅屬性”為定位,將一處廢棄空間改造為集茶飲、藝術療愈、職業沙龍于一體的“知喜盒子”,構建“知喜茶咖”等復合型社區服務場景。在這里,老鋼城故事通過茶香傳遞,年輕人的創意與長者的經驗碰撞出火花。曾經閑置的角落搖身一變成為跨代際交流的“社交磁場”。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的蛻變。“知喜盒子”的核心生命力,在于激活了社區的“人”力資源。退休居民化身茶藝導師、手工達人開設扎染課堂、青年創業者策劃“咖啡故事會”……通過挖掘居民技能潛力,在“知喜盒子”,志愿服務不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技能變現、情感共鳴與社區認同的雙向奔赴,讓社區從“政府主導”的單中心治理,轉向“居民自治”的多元共治。
如何讓社區治理創新擺脫“一次性工程”?“知喜盒子”探索的“聯營共益”模式給出答案:專業社工統籌資源,志愿者與居民協同參與,經濟收益反哺社區發展。“知喜盒子”將部分收益納入社區基金,助力創業街區環境營造與建設,吸引外流青年返社區創業就業。孝誠社工還與大渡口區慈善會、大渡口區殘聯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將部分收益定期捐入慈善基金,用于社區助老助殘幫扶工作。
數據顯示,自“知喜盒子”運營以來,已獲得收益千余元,其中80%已納入社區基金或捐贈,同時吸引83名居民注冊成為志愿者,舉辦各類活動23余場。更重要的是,這里形成了“空間活化—技能共享—收益反哺”的可持續路徑。
讓專業者更有溫度,讓志愿者更有力量。目前,除了滬漢社區,八橋鎮融城社區也作為“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正在積極探索,開展一批常態化、長效化、“小而美”的志愿服務項目。
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引導全區各社區構建“社工引領志愿者、志愿者協助社工”的聯動服務新格局,突破“物理疊加”,實現“化學融合”,讓志愿服務在助力基層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凝聚起服務群眾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