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文琰 文/圖
“以前總為停車吵架,現在不僅停車規矩了,還能參與公共收益分紅!”“有了‘愛寵勸導隊’科普,現在大家都文明養犬了!”……近日,在建勝鎮百佳園社區的“鄰里議事角”,居民的對話折射出社區治理新氣象。
作為典型的異地搬遷安置社區,百佳園社區曾因人員構成復雜、管理服務滯后,陷入“居民訴求多、矛盾糾紛多、特殊人群多,身份轉換難、居民融合難,自治法治德治觀念薄弱”的治理困境。如今,通過創新“三體系、三機制、三培育”的“三三模式”,社區實現從“百家愁”到“百佳贊”的華麗轉身,物業滿意度超90%,養犬糾紛降幅達99.39%,成為清廉村居建設的標桿。
據了解,百佳園社區現有居民3346戶、8247人,涵蓋農轉非安置、城市拆遷、外來租住等群體,被稱為“五街三鎮匯家園”。社區成立初期,基礎設施陳舊、物業監管缺失,電梯故障頻發、車輛亂停亂放、養犬糾紛不斷,公共收益更是一筆“糊涂賬”。“那時候,居民三天兩頭找社區吵架,干群關系像繃緊的弦。”百佳園社區黨委書記張煒回憶道。面對困境,百佳園社區以清廉村居建設為突破口,探索出獨具特色的“三三模式”。
在構建清廉生態上,社區通過完善組織、責任、工作“三體系”,激活治理“廉動力”。一支由業主、黨員、志愿者組成的廉情觀察員隊伍活躍在小區,采用“三事工作法”,讓小事現場解決,大事部門聯動,難事區級研究。同時,轄區14個單位黨組織與53名黨員骨干、業主代表組建的廉情信息員隊伍,織密監督網絡。
“現在公共收益每季度公示,居民可以隨時查看。”廉情觀察員曾春香指著公示欄上的賬目表介紹道,物業黨支部與理財志愿服務隊的成立,讓公共收益管理陽光透明。自模式推行以來,社區已規范管理資金超490萬元,公共收益實現持續增長。
為推動清廉惠民,社區建立“民生服務訪百家”“民生實事惠百家”“激發民智創百佳”三大機制。“一線工作法”讓社區干部每半年遍訪居民,通過“141”黨建平臺形成需求收集、解決、反饋的閉環。居民反映強烈的48部電梯維修問題,正是通過這一機制,聯合多方力量完成檢修;“大事、小事、私事”三張清單,讓老舊步道翻新、臨時停車場修建等民生難題逐一破解。此外,“百家積分”活動更點燃居民自治熱情,“平哥調解室”“愛寵志愿勸導隊”等自治品牌涌現,養犬糾紛從2018年的326件次降至2023年的2件次,降幅達99.39%。
“文化潤心”是百佳園社區治理的另一大亮點。依托“居民會客廳”“孝善文化廣場”等清廉陣地,社區講述“百佳故事”,培育新鄉情、新鄉鄰、新鄉風。“以前鄰里見面不說話,現在大家會在文化廣場一起跳廣場舞、參加家風故事會。”居民劉興平笑著說。“五好家庭”“孝善之星”的評選,更讓清廉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社區物業滿意度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
“‘三三模式’不僅是清廉建設的實踐,更是基層治理的創新。我們正以百佳園社區為樣板,在全鎮推廣這一模式,讓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更清廉、更高效、更暖心。”建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模式已在轄區5個社區推廣實施,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30余件,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如今的百佳園社區,休閑長廊、幸福里公園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義渡數字化零工市場和“義小渡”小程序,已為571人解決就業難題;公共收益的分配方案即將惠及全體業主。社區先后獲評“重慶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區”“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等榮譽。從曾經的“問題社區”到如今的“治理樣板”,百佳園社區的實踐證明清廉建設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正為社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