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拋物實時預警、消防通道智能監測、獨居老人一鍵呼救……在大渡口區建勝鎮,一系列數字化治理場景正悄然改變著居民的生活。
建勝鎮現有常住人口3.9萬余人,下轄5個社區,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建勝鎮通過數智手段打造城鄉融合“數智護安”綜合場景,將安全隱患“鎖進系統”,把暖心服務“送到指尖”,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隱患秒捕捉,筑牢安全防線
在白居寺社區竹園小區的車庫內,一組搭載AI算法的廣角攝像頭正24小時俯視地面。傍晚,一輛黑色車輛緩緩駛來,停在了車庫消防通道位置。這一畫面當即被記錄,系統第一時間啟動音柱對違停車輛進行自動語音勸離,后臺同步生成帶有時間、位置、車輛信息的事件,通過“141”基層智治平臺進行智能分撥,發送至相關板塊、崗位責任人及社區、物業人員。
從占用消防通道發生到工作人員抵達現場,全程僅耗時10分鐘。不僅如此,車庫配備的攝像頭除了采集違停車輛信息,還搭載了火情預警功能,可通過智能算法實時監測周邊環境中的異常高溫或煙霧跡象,實現了小區安全的立體化防控。
與此同時,在小區樓棟的外墻上,多組廣角攝像頭同樣全天工作著。其鏡頭可以3秒內捕捉墜落物,并通過圖像智能分析物體降落軌跡,快速鎖定樓層。設備運行數月間,該小區高空拋物發生率大幅下降,涉高空墜物的鄰里糾紛同步減少。
“利用數字化手段,我們著力打造‘數智護安’綜合場景,將‘末端執法’轉變為‘源頭防控’。”建勝鎮相關負責人說,數字化水平的提升,讓社區治理的效率更高了。
據了解,建勝鎮位于城鄉接合部,人口密度大、老年人較多,轄區內商品房小區、安置房小區、老舊小區等交融,社區情況較復雜。以白居寺社區為例。居民們務工、務農、居家,生活習慣差異明顯。“一部分鄰里矛盾積累多年,光靠社區走訪、動嘴皮子很難行得通。”建勝鎮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讓安全隱患“看得見、管得住”,讓社區管理“有溫度、有速度”,居民安全感、滿意度持續上升。
“自從新增了攝像頭,高空拋物少了、電動車進不去電梯了、消防通道寬寬敞敞,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了。”竹園小區居民劉良碧笑道,“現在小區井井有條,住起真的安心、舒心、放心。”
風險零死角,守護萬家平安
在百佳園社區,“數智護安”綜合場景則更多體現在滿足居民“多層次、個性化、高品質”需求上。
“以前總擔心家里老人獨自在家有什么意外,現在有了報警器和入戶門磁,不但可以隨時監測老人居家活動狀態,緊急情況還能‘一鍵呼救’,我們在外面工作也放心多了。”一位居民感慨道。
據了解,這一智能守護系統集成了兩大安全防線:入戶門磁實時記錄老人出入動態,若連續48小時無開關門記錄,即刻自動預警;床頭、衛生間等關鍵區域安裝緊急呼叫裝置,可一鍵連通社區和物管后臺。
“通過智能設備+人工巡查雙重守護,社區老年人意外風險發生率明顯降低。”建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系統正在籌備升級,計劃裝載智能水表等物聯網設備,通過實時回傳數據與入戶門磁數據相結合,能更好地識別異常情況。
從“難題叢生”到“智慧安居”,建勝鎮正以“數智”為筆,圍繞小區高空拋物監控、消防安全管理、車輛規范停放、獨居老人安全四大核心業務,梳理出5類風險隱患,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管控措施。
截至目前,建勝鎮依托“141”基層智治平臺設置跑道24條、子跑道73條,設置關鍵績效指標(KPI)261個、體征指標260個,拆解任務221項,全覆蓋上平臺上跑道;堅持用好“一表通”,做好數據上承下采,重點區域核采覆蓋率達100%;制定自然災害防治、高層消防等各類數字應急預案51個,創新謀劃的“數智護安”綜合場景成效初顯。
下一步,建勝鎮將進一步探索構建“一貫到底”的指揮體系、優化干部履職能力評價體系、探索綜合場景新突破,持續推進前沿技術在社區治理領域的深度應用,讓政策找人、數據吹哨,實現“主動治理、未訴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