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永香
近日,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大會召開,大渡口區憑借突出的雙擁工作成效首次成功入選全國雙擁模范城。這份政治榮譽的背后,是全區上下凝心聚力、創新實干的生動實踐,更是軍政軍民團結一心、攜手共進的豐碩成果。
近年來,大渡口區委、區政府和駐區部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強化雙擁工作系統統籌,全力服務部隊備戰打仗,積極營造崇軍擁軍良好氛圍,雙擁工作參與度、知曉率明顯增強,形成“圍繞發展抓雙擁、抓好雙擁促發展”的良好局面。
傾情護航
筑牢服務保障根基
大渡口區始終將鞏固軍政軍民團結視為匯聚強軍興軍磅礴力量的關鍵,把服務部隊備戰打仗作為雙擁工作的主線,始終做到對人民軍隊有求必應、有困必幫、有難必解。
走進大渡口巡邏中隊,嶄新的永久營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座營房的背后,是大渡口區委、區政府對部隊建設的大力支持。為改善駐區部隊的生活與訓練條件,大渡口區劃撥22.6畝土地修建大渡口巡邏中隊永久營房,并先后對其他營房完成修繕,這不僅為官兵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更為他們安心訓練、履行使命提供了堅實保障。正如一位駐區部隊軍官所說:“營房條件的改善,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關懷,也讓我們更有動力投身國防事業。”
“三后問題”一直是軍人關注的焦點。圍繞解決軍人“后路”“后院”“后代”之憂,大渡口區落實現役軍人子女入學入托優待政策,為100余名官兵子女入學提供優待服務;貨幣補助自主就業退役士兵300余人,安置到事業單位工勤崗位比例顯著提高。一位退役士兵在成功安置后激動地表示:“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讓我退役后有了穩定的工作,沒有了后顧之憂。”
此外,大渡口區與中國人民解放軍32168部隊簽訂軍地共建協議,援建近千平方米陽光房,改善邊防官兵學習、生活條件。與《中國企業報》集團簽訂聯系合作協議,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為全國首家基層聯系和信息圖文直報點。
每年開展春節、“八一”走訪慰問,實現“四大班子”走訪慰問駐區部隊、三級服務體系走訪慰問“邊海防官兵”、入伍新兵家庭和退役軍人紀念品發放“四個全覆蓋”;落實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按時足額發放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優待金;制定解三難管理辦法,緩解重點優撫和其他退役軍人“生活難、醫療難、住房難”問題近500人次……大渡口區用心、用情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維護廣大軍人軍屬的合法權益,使退役軍人真正感受到“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這一承諾的溫度。
創新實干
打造特色雙擁品牌
在雙擁工作的征程中,大渡口區充分發揚擁軍傳統,不斷探索創新,打造了一批具有大渡口辨識度的特色雙擁品牌,讓雙擁工作持續走深走實。
拓展陣地載體,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雙擁傳統的重要舉措。大渡口區精心打造雙擁文化路、雙擁宣傳一條街、雙擁小巷、雙擁林,將紅色教育、國防教育、雙擁宣傳等多項功能融入城市建設,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雙擁文化的熏陶。
走進“劉太忠老兵陳列室”,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飽含故事的實物,生動地展現了老兵的英勇事跡和愛國情懷,成為傳承紅色記憶的重要窗口。啟動建設“李雪芮運動中心”等特色平臺,擴建陵園面積兩千余平方米,打造大渡口烈士展陳室,大渡口烈士陵園成為我區唯一一個市級國防教育基地……這些特色陣地,成為了群眾接受紅色教育、感受雙擁文化的重要場所。
大渡口區還探索“智慧擁軍”,用好“德分寶”數字公益平臺,創新雙擁文化宣傳渠道,構筑具有社區特色的“五新”雙擁文化格局,覆蓋群眾3.6萬人。
弘揚典型事跡,能夠激發全社會的崇軍擁軍熱情。每年,大渡口區都會開展清明祭英烈、9·30烈士紀念活動,積極營造崇尚英烈、學習典型的濃厚氛圍。王紅旭烈士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伊遠學、么周力被評選為重慶市最美退役軍人。同時,開展區級“最美退役軍人”“最美軍嫂”“最美光榮之家”等評選表彰活動,持續營造崇軍擁軍的社會氛圍。
“開展社會化擁軍活動,先后兩次遴選擁軍門店、企業、單位近100家,簽訂擁軍協議。”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擁軍企業紛紛推出優惠政策和專屬服務,激勵了社會擁軍熱情。聯合萬家燕醫院定制發放擁軍優屬卡1.1萬張,為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及其家屬提供診療減免專屬服務。公共服務場所設置“軍人依法優先”“優撫對象優先”的服務標志,全面落實“優先、優惠、優待”政策,讓軍人軍屬在出行、就醫、辦事等各個方面都能感受到社會的尊重和關愛。
攜手同行
共譜軍民共建新篇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在大渡口區,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駐區各部隊在完成軍事任務的同時,積極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譜寫出一幅軍民共建、其樂融融的生動畫面。
在地方經濟建設方面,駐區部隊和民兵預備役系統組織開展“三學三助”、“一幫一”結對助學、“送溫暖、獻愛心”和“精準扶貧”等活動,樹立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良好形象。在急難險重任務方面,駐區部隊積極支援防汛抗疫、撲滅山火,累計出動民兵2000余人次,轉移受災人員近600人、物資1800余件,先后涌現出20余名表現突出的典型人物,他們的事跡受到國家級、市級媒體廣泛報道,激勵著更多人投身雙擁工作。
此外,大渡口區持續拓展“雙擁宣傳+非遺傳承”“雙擁文化+社區特色”“雙擁陣地+藝術場景”等“三結合”模式,創作了雙擁剪紙作品集、“小辰辰雙擁日記”、“渝派連環畫”等特色作品。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推廣、應用最新“雙擁標識”,營造了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的濃厚氛圍。
舉辦“文明城,雙擁情”“義渡雙創杯”巴渝燈謎大賽,以傳統燈謎形式充分展現了大渡口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全國雙擁模范城和傳統燈謎文化三大主題,為全國首創;舉辦雙擁文藝演出,融合歡慶國慶和軍民情深兩大主題,現場觀眾數千人,營造了“軍地心連心·共創雙擁城”濃厚氛圍;舉辦雙擁運動會,融合雙擁宣傳與體育運動兩大主題,為全市首創,在賽事時間、賽事項目、參賽隊伍等多項指標上創全國之最……從燈謎里的家國情懷到舞臺上的軍民共舞,從賽場上的熱血比拼到日常中的共建共融,大渡口區常態化開展雙擁宣傳活動,將雙擁宣傳融入城市血脈,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大渡口區的雙擁工作,是一曲軍民團結的贊歌,是一幅攜手共進的畫卷。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大渡口區將繼續弘揚雙擁傳統,創新工作舉措,不斷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的良好局面,為實現強軍夢、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