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文琰/文 鐘戈/圖
在物價不斷更迭的當下,3元錢能做什么?或許只能買一個饅頭,或者乘坐一次公交車。
然而,在新山村街道翠園社區,卻藏著一間已經開了16年的理發店。老板與店員始終都是一個人——今年61歲的唐翠蘭。在這家店里,理發只需要付3元錢。顧客們都說,這是一家有人情味的老店,唐翠蘭給大家理發,剪去的是歲月痕跡,剪不掉的是鄰里深情。
隱于街巷:平價理發店的溫暖角落
“唐姐理發店,大家都曉得。到區實驗小學后門后,再往前走十幾米,左手邊便是。”近日,在翠園社區,居民們熱情地為記者指路。
理發店不難找,遠遠便能望見一群老人坐在門口的長凳上,排隊等著理發。店外懸掛的“唐姐理發店”招牌雖不華麗,卻在時光中愈發醒目。
理發店面積不大,不足20平方米,僅有兩張理發椅和一個供顧客歇腳的沙發椅。
1985年,唐翠蘭為了生計踏入理發行業,那一年,她的大女兒剛滿一歲。2009年,她將店鋪從九宮廟遷至新山村街道石板場7棟,一開便是16年。
40年時光荏苒,唐翠蘭已記不清服務過多少顧客。但那些老主顧,她卻銘記于心。
“唐姐,我想把頭發剪短一點,天氣熱了,短了涼快。”一名顧客滿臉笑意,熟稔地坐到轉椅上。
唐翠蘭笑著回應:“你坐,馬上就好。”老人名叫劉詩可,今年77歲,唐翠蘭給她理了8年的頭發。雖然老人腿腳不是很靈便,但每回理發,還是要來找唐翠蘭。
“小唐不僅手藝好,那愛心更是沒話說。周圍人對她,都是豎起大拇指稱贊。我們老勸她漲漲價,現在外面理發動輒十塊、二十塊,甚至三十塊,可她就是不聽,堅持只收三塊錢。”劉詩可感慨地說。
一諾千金:3元承諾背后的堅守
上午10點,有顧客不停地到來,已經有5人排起了隊伍。
“我都不用說,唐姐就知道我要怎么理發。”正在排隊的楊顯峰告訴記者,他見證了小店收費從1元到3元的變化,“這樣的價格,哪里還找得到?”
唐翠蘭有一個零錢盒子,這是她的“專屬收銀盒”,里面全是一元、兩元、五元和十元的零錢,甚至還有硬幣。她告訴記者,每次理完發,她都讓顧客自己將錢放入盒子,自己也從未細數過。
中午11點過后,小店已接待10個顧客,基本都是老年人。其中,一名染發的耗時1個半小時,收費也只要20元。
記者留意到,前來理發的顧客不僅有本小區和附近小區的居民,還有的從外區慕名而來。唐翠蘭手藝精湛,無論是清爽的男發還是精致的女發,她都能輕松駕馭,而這一切,僅需3元。
此外,唐翠蘭的理發店還推出了“上門服務”,主要是針對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對于一些困難居民,她也常常分文不收。
“三塊錢只是象征性收費,來這兒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大多數經濟條件有限,我不想給他們增加負擔。理發是我的專長,我也想盡自己所能,把這份愛傳遞出去。”唐翠蘭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話語質樸卻充滿力量。
初心不改:理發店將繼續溫暖鄰里
提及與街坊鄰居的相處,唐翠蘭笑著說就像親人一樣。有幾個與她年紀相仿的顧客,平時空閑的時候就會去她店里坐坐,聊聊家常、聊聊生活、聊聊興趣愛好,不知不覺中早已相處成了姐妹。她們還會打趣地給別人介紹著說:“我們是老庚。”
“你來了,今天打算怎么剪呢?”“最近家里怎么樣呀?”唐翠蘭看到老顧客,都會親切地關心問候,也能準確地記得老顧客們的近況。正是這樣真摯地相處,隔三差五就會有人給她送來一些瓜果或者蔬菜,她甚至忙起來都不知道是誰留下的。這樣的善意她想拒絕都不行,但她知道這是顧客們對她的喜愛。唐翠蘭感慨地說自己感受到大家的善意,也應當回以善意,所以3元錢的價格,是永遠不會再漲的。
如今,唐翠蘭的兩個女兒都已成家,她們也勸過母親不要太累,可以關店休息了。但唐翠蘭卻有自己的堅持和不舍。
當記者問到未來的打算時,唐翠蘭堅定地說:“活到老,干到老,服務到老。我要用心發揮好余熱,把這個理發店繼續開下去,給周圍的人帶來更多便利。”
記者手記
以誠信為剪 繪就鄰里溫情
初聞這家16年不漲價的3元理發店,滿是好奇。走進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唐翠蘭正專注理發。交談中,她的誠實守信令人動容。
40年理發生涯,唐翠蘭堅守3元價格,讓顧客自行投錢,從未細數,這份信任源于對鄰里情誼的珍視。面對漲價建議,她以“不想給老人增加負擔”為由拒絕。手藝精湛的她,還提供上門服務,對困難居民分文不收。在這個快節奏時代,她用愛心溫暖社區,成為鄰里心中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