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重慶春潮涌動,大渡口建橋工業園C區的樁機起落間,20.8萬平方米的智能制造標準廠房破土動工。這座4層“垂直工廠”以184畝土地承載20億元產值預期,讓老工業基地在立體生長中煥發新質生產力的活力,更成為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生動注腳。
山城重慶,寸土寸金。傳統工業園“攤大餅”模式難以為繼,大渡口的“工業上樓”給出破局方案:4層框架結構廠房,單棟高31.2米,讓184畝土地產值效能提升2-3倍。10個簽約項目涵蓋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精準卡位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的6大千億級特色產業。
設想一下,當新能源汽摩后市場研發智造項目與量子點熒光定量檢測試劑項目在同一園區落戶,當無人機反制系統總部與智慧路燈研發制造項目比鄰而居,當齒輪加工與智能測控設備研發實現樓上樓下“垂直聯動”……“工業上樓”不僅是空間革命,更是產業邏輯的重構:讓土地效能在垂直維度突破,讓創新要素在立體網絡集聚,讓老工業基地在新質生產力浪潮中“上樓登高”。
“說了算、定了干、馬上辦”在大渡口不是口號,而是具象化的“速渡辦”服務體系。大渡口為企業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從土地審批到施工許可,從人才公寓配套到廠房設計,政府專班為每個簽約項目配備“服務管家”,實現“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的全周期加速,也讓“工業上樓”不僅能“上得去”,更能“落得穩”。
作為重慶工業的“搖籃”,大渡口曾以重鋼為代表書寫過“十里鋼城”的輝煌。如今,這片土地正以智能制造為筆,在“騰籠換鳥”中繪制新的產業藍圖。此次開工的標準廠房項目,既是對“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精準響應,更是對老工業區轉型路徑的創新探索。
當年底這片“空中工廠”竣工投產,當20億元產值從這里拔節生長,我們再回看2025年這個春天里的樁機轟鳴,正是重慶向“制造強市”進軍的激越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