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的課堂上,四年級學生通過平板電腦實時構建三維梯形模型,AI系統即時生成學情分析報告;校園管理平臺上,200余項數字化流程實現“一鍵式”跨部門協同……這所學校在“多維一體、教育大渡”區域教育理念和學校“啟迪智慧化育生命”辦學理念引領下,通過云平臺深度應用、創新課例開發、三個課堂建設、AI技術融合“四大工程”,打造出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智慧教育生態體系。
數字治理:破解教育管理“最后一公里”難題
學校以“釘釘+簡道云”平臺為核心,構建高效智能的校園管理體系。針對傳統管理中信息匯總難、反饋慢、流程繁瑣等問題,學校自主研發表單流程,覆蓋教務、德育、后勤等多部門。例如,教師通過釘釘提交設備報修后,系統自動流轉至后勤部門處理,全程透明可追溯,效率提升60%。此外,簡道云平臺打通數據壁壘,實現跨部門共享,如學生學籍、課程安排、財務數據互聯互通,徹底告別“重復填表”時代。
學校還通過常態化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累計開發移動化辦公表單超200項,居全區前列。這一管理模式不僅讓學校獲評“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學?!?,更被《中國教育報》專題報道,成為區域數字化治理的典范。
課堂革命:跨學科融合培育新時代科創人才
在數字化課堂中,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是“小創客”“小工程師”。以《智能家居》課為例,學生團隊分工協作,利用Scratch編程控制傳感器、設計智能燈光系統,融合信息技術、科學、美術等多學科知識,將創意變為現實;《火星計劃》課程中,學生通過數學建模規劃移民路線、編程模擬飛船航行,在解決“星際難題”中提升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
2024年,學校還打造了部級精品課《探秘智能吊燈》,通過實驗探究“反饋與優化”原理,結合開源硬件與跨學科知識,打破傳統機房授課限制,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科學本質。近三年,學生在世界機器人大賽、藍橋杯編程賽等國內外賽事中斬獲一等獎20余項,科技創新市長獎提名、市級“小科學家”等榮譽頻傳,充分彰顯數字教育的育人成效。
“三個課堂”:集團聯動助力區域教育擴優提質
為有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延伸,學校以“互聯網+”的方式積極推進“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課堂教學和學科教研等教育教學資源的輻射和引領。學校和5所集團校之間,搭建了“專遞課堂”平臺。在集團校的新工校區,學校通過推送心理健康、科學教育等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該校的學科建設;在佳兆業校區,學校通過各校區錄播室,以學科組為單位,發揮學校名師示范效應,通過展示課、教研聯動等方式,實現優質教師資源廣泛共享;同時,學校搭建了校內教學資源平臺,將優質的課例、作業設計、教研活動等教學資源進行共享,系統性、全方位地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在集團內推廣,促進教師個性化專業成長。
自“專遞課堂”開展以來,學校累計開展課例教學互動及聯合教研30余次,有效地促進了集團校內優質教育資源的延伸、使用,促進了區域教育整體的擴優提質。
AI賦能:構建五育融合的智慧教育新生態
面向未來,學校提出“人工智能加速新質學校系統變革”目標,計劃通過AI技術推動教育全鏈條升級。當前,學校正試點“學生行為習慣AI管理系統”,利用智能攝像頭、互動教育大屏等設備實時采集行為數據,結合AI算法分析課堂專注度、課間文明表現等,為教師提供精準管理建議,同時生成“學生成長畫像”推送家長,實現家校共育無縫銜接。
此外,學校將深化AI在場館教學中的應用:開發“AI學伴”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利用VR/AR技術打造沉浸式課堂與家、校、社實體場館結合育人,構建“五育融合”智能評價體系。未來,教師可通過AI工具快速生成教學設計,學生在各類場館中則借助語言助手、虛擬實驗等提升綜合素養,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與“全面發展”的雙重目標。
成果與展望:數字教育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
歷經十余年探索,學校先后獲評“國家級信息化教育實驗學?!薄爸貞c市智慧校園示范?!?,其“云平臺+數據驅動”管理模式、“做中學”創新課例、AI賦能規劃等經驗,為區域教育數字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教育不是技術的堆砌,而是以學生為中心重構教育生態。”未來,大渡口區實驗小學將繼續深化數字技術與傳統教育的融合,推動教育從“標準化”向“個性化”轉型,從“黑板粉筆”到“云端智聯”,以數字技術重構教育生態,為助力構建全域均衡、全段優質、全面發展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