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涵菓)“手斧于1987年在大渡口區馬王場舊石器遺址出土……”6月4日,大渡口博物館,在鎮館之寶舊石器時代手斧前,一位講解員將這件珍貴文物的“前世今生”向參觀的市民們娓娓道來。生動的描述,流暢的講解,讓市民們仿佛置身文物發掘現場。“小姑娘,你講得真好。”“我下次帶著孫女來聽你講文物的故事。”市民們離開博物館之前,對這位講解員的講解連連稱贊。
這位講解員就是李玉婷。1995年出生的李玉婷,年紀不大,卻是講解文物的“老手”了。2017年7月,李玉婷來到大渡口博物館,成為一名專職講解員。
一年接待近2萬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渡口博物館參觀。大渡口博物館是大渡口區第一家綜合性博物館,陳列展廳面積1100平方米,分為基本陳列展廳和臨時展廳……”近三年的工作時間,每一天,李玉婷戴著耳麥,向前來參觀的市民、游客展示著這座城市的繁榮巨變。
李玉婷告訴記者,自己大概算了算,一年差不多要接待參觀游客近2萬人次,講解400余場。除了熟記各個展品的介紹,能夠生動流利地進行講解之外,李玉婷還會根據不同觀眾要求,做到“因人施講”。
從90歲的耄耋老人到2歲的稚童,從外地游客到土生土長的大渡口人,面對不同觀眾,改變講解的方式方法,對李玉婷來說是一種挑戰和磨練。
“對小朋友講,要站在他們的角度看文物,再用有趣的語言去表達,有時候還要搭配一些肢體動作;年輕一點的游客對數據更加關注,年長一些的叔叔阿姨則對民生更有興趣……”李玉婷告訴記者,講解中,她還會留心游客的細微反應。
哪個地方游客們皺了一下眉,哪個地方游客停留的時間又比預期長。在第二天的講解中,李玉婷就根據這些細節作相應調整,或換用通俗易懂的語句方便觀眾理解,或延長觀眾感興趣部分的參觀時間。
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水平,利用業余時間查閱相關文物資料、上網搜索文物背后的故事來豐富自己的講解內容……就這樣,李玉婷的講解一次比一次更精彩。
把英雄故事講到群眾心里
在去年開展的“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的“兩講”活動中,李玉婷成為了我區宣講團中的一員,去到大渡口的各個鎮街村社,把流傳不朽的紅色故事帶到千家萬戶。
李玉婷選擇了重鋼十八護廠烈士的故事。李玉婷說,把在大渡口發生的紅色故事講給大渡口人聽,她想講得更“接地氣”。
時間緊,任務重,要把故事來龍去脈講清楚,又要融入感情去講,把這段英雄故事講到聆聽宣講的群眾心里去。于是,李玉婷不斷修改自己的講稿,制作PPT,選擇背景音樂,設計互動環節。
“一有時間,我就找個角落,對著墻在那兒嘀咕。上廁所在背,回家路上也在背,睡覺前還要溫習一遍。”李玉婷告訴記者,就連到了宣講現場,上臺前,她還在不斷地練習,生怕自己在臺上緊張,忘記了講稿內容。
“大家知道在我們新山村街道隋唐園內有個重鋼烈士陵園嗎?那里佇立著一塊重鋼烈士紀念碑,碑上寫著‘死難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它是由我們的重鋼職工為紀念由于護廠而英勇犧牲的十八烈士所修建的……”回憶當時的情景,李玉婷說,講完后看著觀眾們感動的神情,聽到熱烈的掌聲,她感到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并不是相關專業畢業的李玉婷,從最初的“感興趣”想要“試試看”,到現在的專業講解員。她說,歷史仿佛有一種特殊的魔法,自帶動人心魄的力量,而講解員的責任,就是用適當的方式,將這種力量傳遞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