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蘭清)“這副撲克牌54張牌,對應了54個關于抗疫主題的燈謎,非常有意思!”近日,重慶電視臺故事人生欄目,報道了我區居民張踐自費設計和印制抗疫主題燈謎撲克的新鮮事兒。
5月27日,本報記者也來到春暉路街道翠華社區天使花園小區,聽張踐講述抗疫主題燈謎撲克背后的故事。
張踐是我區人民醫院一名藥劑師,而生活中卻是一名猜謎、制謎的高手。自踏入燈謎圈子近30年來,他利用業余時間參加過全國各地舉辦的燈謎比賽,獲得了不少大獎。他還帶著自己創作的謎題,在全國各地搞過上百場燈謎活動,僅在我市,就走進過27個區縣。利用這一民俗文化,為大家宣傳各種知識。
說起和燈謎的結緣,48歲的張踐說,“我從中專到大專,一直都是學的藥學專業。對于燈謎,在我10歲時候就對它很感興趣了。”他是土生土長的大渡口人。10歲那年,他父親路過重鋼工會圖書館,那里正在搞燈謎活動,便抄了一些燈謎回家考兒子,少年張踐一下就被這些充滿魔力的只言片語給迷住了。從此他就愛上了燈謎,只要聽說哪里有燈謎活動,就一定要去猜謎,猜謎獲得的獎品也越來越多,從香皂、毛巾到熨斗、吊燈、消毒柜……這些小甜頭也激勵著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并于1994年加入了重慶市燈謎學會,除了猜謎,還開始創作燈謎。
這次,他怎么會想到用撲克來制作抗疫主題的燈謎的?張踐對此的解釋是,抗擊新冠肺炎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大事件,舉國齊心的抗疫,注定將載入史冊。尤其是在看到自己醫院的同事們遠赴湖北馳援的眾多感人故事后,他就迫切地想以自己所長,做點什么來紀念這個事情。為此,他收集整理了醫院同事們馳援湖北的照片、渝鄂兩地的風景、渝鄂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關于抗疫的文藝作品等畫面內容,以“共飲長江水,渝鄂一家親”為主題,按照“渝鄂抗疫,我們同心”、“渝鄂非遺,我們同享”、“渝鄂風景,我們同賞”三個板塊來設計。每張撲克上,還附有一則緊扣抗議主題的燈謎,例如“朝如青絲”——打一抗疫三字名詞(早發現)。
此次,張踐自費設計、印制了2000副抗疫主題燈謎的撲克牌,除了贈送給參與一線抗疫的同事們,也有的用來作為他組織的猜謎活動的獎品。雖然這就是個賠本賺吆喝的事兒,但張踐卻樂在其中。在他看來,能將傳統文化如此接地氣地與時事熱點相結合,這樣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絕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他經常為了一個謎語半夜睡不著覺,有時在夢中都在猜謎。”張踐的妻子孫亞利告訴記者,好幾次,丈夫大半夜突然就翻身起床,拿出紙筆就記錄。
“各種文化活動都可以和燈謎相結合,很有趣。”張踐說。接下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帶著自己的燈謎活動走進重慶的每一個區縣。
“下班后,我不打牌,不喝酒,就愛謎一樣的生活,有樂趣。”張踐說,邀三五好友,茶館相聚,一邊品茶,一邊猜燈謎,是他眼里最悠閑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