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肖藝)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全面收官之年。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中的基本醫療有保障,聚焦資助困難群眾參保、降低自付費用比例、實施家庭醫生簽約等方面,開出“良方”,打好“救助拳”,全力推進健康扶貧幫困工作,切實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筑牢了堅實的健康堡壘。
困難群眾參保達100%
“張老師,2020年的參保工作開始了,你的情況仍然可以享受全額資助參保政策……”2019年12月,躍進村街道工作人員走進特困人員張嘉家中,向他宣傳政策,并協助其辦理參保手續。
每年9至12月為集中參保期,我區各部門、鎮街全方位開展參保宣傳,提醒困難群眾及時參保,對錯過集中參保期仍未參保的困難群眾,鎮街和社區工作人員主動入戶,幫助辦理參保。
年過六旬的張嘉是一名特困人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屬于我區重點救助對象之一。從2017年起,張嘉開始享受每年二檔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全額資助。“有了這份醫保后,我心里特別踏實,看病完全沒有后顧之憂了。”張嘉由衷感慨。
區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困難程度及負擔能力,我區醫療救助分為重點救助對象、低收入救助對象、因病致貧重病患者三類。根據不同的城鄉醫療救助范圍及標準進行資助參保,既確保困難群眾100%參保,也確保了困難群眾全部獲得參保資助金,為其提供實實在在的醫療保障。
2019年,我區累計資助參保4034人,資助金額98.50萬元,2020年資助參保目前已完成3373人,資助金額95.03萬元。
自付比例逐年下降
“要是沒有醫療救助報銷政策,這個家或許就被我拖垮了,真是太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了!”說起救助自己的“救命錢”,謝玲芳言辭懇切。
54歲的謝玲芳,家住跳磴鎮,屬于我區民政部門建檔其他人員類別。2018年,因患乳腺惡性腫瘤入院治療6次,總費用10.3萬元,經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后,自付2.68萬元,自付比例約26%;2019年,謝玲芳再次入院治療5次,總費用11.2萬元,經報銷后自付2.51萬元,自付比例約22%,從根本上緩解了她們一家的經濟壓力。
我區打好“救助拳”,推進健康扶貧幫困工作,謝玲芳只是降低困難群眾自付費用中的一個代表。
近年來,我區為切實減輕扶貧幫困對象就醫負擔,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困難對象在給予醫療救助報銷的同時,還對醫保報銷以外的醫療費用,分段分檔同步實施扶貧濟困基金救助,著力解決醫藥目錄外用藥費用問題,逐步降低困難對象自付費用的比例。
區醫保局相關負責人稱,2019年,我區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困難群眾享受救助報銷15712人次,救助金額合計426.4萬元,個人次均自付387.6元,與2018年個人次均自付458.3元相比,呈下降趨勢。
戶戶都有家庭醫生
5月15日下午,屋外艷陽高照,家住古渡春色小區的楊禮午睡剛醒,春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陳欣怡就敲響了他的家門。楊禮是一名二級肢體殘疾人,與家庭醫生簽約已有3年時間。
“楊老師,最近身體怎么樣?”陳欣怡走進屋,打開隨身攜帶的醫療設備,一邊為楊禮測量血壓和血糖,一邊仔細詢問他近日的身體、用藥和飲食情況。
陳欣怡是楊禮的主治醫生,每個月都會上門對其進行慢病隨訪。此外,春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年還會為他提供一次免費體檢。
“您一定要記得按時服藥,多吃雜糧和蔬菜,少油少鹽。最近天氣熱,盡量保持房間通風……”離開之前,陳欣怡還不忘耐心叮囑楊禮,“有需要隨時給我打電話,我24小時開機。”
區衛健委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區優先為困難群眾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確保應簽盡簽。截至目前,全區困難群眾家庭醫生累計簽約3577人,實現了健康檔案全覆蓋。相關單位在工作中狠下功夫,細化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健康管理等服務措施,嚴格按照協議定期隨訪,提供預約門診、住院、檢查等服務,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開展免費體檢,建立困難群眾一戶一檔,切實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常態化、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