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文琰)我叫李晏粟,44歲,2004年進入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區工作,期間從事過黨建、文化、計生等工作。目前因為工作需要,我主要負責社保和低保工作。
5月7日一早,我像往常一樣來到辦公室。剛打開電腦,就接到了轄區居民楊再慶打來的電話。
楊再慶在電話里告訴我,從五月份開始,他不再吃低保了,因為他的病退手續辦理下來,可以領取退休工資了。
事情回到2019年9月份,楊再慶來到社區,向我咨詢申請病退的政策。我和同事在對他的情況進行梳理時,發現楊再慶是2015年11月申請低保、12月享受低保。
為了詳細了解情況,我和同事一起前往楊再慶家中,經過兩個小時溝通,我們理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楊再慶現年51歲,未婚,他和父母居住在月光村。2008年,楊再慶所在的企業倒閉了,之后靠打零工為生。前些年因患有心肌勞損疾病,喪失勞動力,于是他申請辦理了低保。
10月10日,我陪同楊再慶來到區人社局查詢社保繳費情況,并咨詢了申請病退的條件。根據楊再慶的實際情況,可以申請病退,但需要提供當時的住院資料和門診資料,并且還要去醫院做鑒定。
“我不知道找誰,也不懂怎么申請,感覺好麻煩。”得知申請病退手續有些復雜,楊再慶打起了“退堂鼓”。
10月24日,我找到楊再慶,勸他不要放棄,一定要想辦法找到相關資料。“李老師,我在家里找到資料了。”聽到楊再慶的話,我心中又燃起希望的火苗。
11月22日,我陪同楊再慶將相關資料送到區人社局。
今年1月份,楊再慶來到區人民醫院做了鑒定。4月初,楊再慶順利辦理了病退手續。
“幸好有你陪著,這么快就辦完了手續,真是謝謝你!”得知病退手續已經落實的楊再慶,又來到街道辦理了低保停保手續。看到他臉上的笑意,我心里感到甜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