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超)“小杰,在家有沒有偷懶呀,做手編和十字繡了嗎?”“田老師,我每天都有做喲,完成了花瓶、杯墊、小金魚,就是材料快用完了。”4月13日,殘疾人工療站手編老師田桂蘭,通過微信了解殘疾人小杰在家進行手工編織的情況。
該殘疾人工療站位于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前身為社區手編室,當時參與的殘疾人不多,作用發揮有限。本著服務殘疾人的初心,社區聯合區殘聯,在手編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如今的殘疾人工療站。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給殘疾人及家屬搭建起一個學習交流、參與活動的平臺,讓殘疾人能夠更好融入社會。”滬漢社區黨委書記王迪說,工療站每周二、四都會固定開展教學活動,由專業老師前來為殘疾人教授手編等。
“最初,雖然搞了幾次活動,但大家的積極性不高……”田桂蘭多次面對面與學員及家長溝通交流后,終于找到“效果不佳”的原因。原來,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是一些較為復雜的編織技藝,并不完全適合殘疾人,大家學起比較難,自然提不起興趣。
于是,田桂蘭將收集到的意見及時反饋給社區。社區黨委立即重新制定計劃、降低課程難度。很快,不僅前來參加活動的殘疾人越來越多,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
小杰是一名精神殘疾人,去年夏天加入工療站。疫情期間待在家里,他每天都會進行手編和十字繡。
“田阿姨,這段時間,小杰不僅每天有事做,連性格也變得開朗了很多,作為家長,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小杰加入工療站發生的點滴變化,讓他的媽媽倍感欣慰。
社區黨委還積極聯系區級部門,參與各種義賣活動,展出銷售學員們的手工品。比如,在2019年12月舉辦的教育日開放活動中,工療站就把所有存貨賣完了,有的單位甚至還預定了2020年的手工品。今年元旦節,在九宮廟步行街舉辦的殘疾人義賣活動上,看著自己親手編織的手工品被大家爭相購買,工療站的學員們都高興不已。
田桂蘭說,2019年由殘疾人編織的手工品共銷售10000余元,這些收入將用于組織殘疾人活動和分發給殘疾人,“最重要的是,讓這群特殊學員找到了存在感和幸福感。”
在社區黨委和區殘聯的共同努力下,殘疾人工療站迅速壯大起來,成為一個由近30名殘疾人、殘疾人家屬和志愿者共同組成的“大家庭”。工療站不設門檻,除了本社區殘疾人之外,還吸引了躍進村街道、春暉路街道、九宮廟街道等的殘疾人加入。
如今,殘疾人在這里學技能、交朋友,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同時也為殘疾人家庭減輕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