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相機,迅速調整光圈、感光度等設置,按下快門,捕捉精彩瞬間……這串動作他重復了近五十年。他就是八橋鎮麗景社區居民潘耀東。從十幾歲就喜歡上相機,到如今64歲,他的鏡頭一直在記錄著生活的點滴。
(記者?張永香)“1972年的時候,在上海第一次看到有個軍人帶了一個相機。我當時覺得很稀奇。”潘耀東回憶說,在七十年代,相機還并不普及,出于對相機的好奇促使他去接觸、了解、探索。彼時17歲的少年,愛上了這個在他眼里頗為稀罕的物件。
還好,當時他所在的單位正好有部相機。“從1972年到1978年,我只要有空就借單位的相機來拍。”潘耀東說,那時的他還買不起,只好靠借來相機摸索如何照相。到1978年,他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第一部紅梅相機。“相機60多塊錢,當時我一個月的工資才20元呢。”說起自己存了許久的錢才擁有的第一部相機,潘耀東語氣里充滿了自豪——在那個年代,有一臺照相機也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由于相機的珍貴,潘耀東最開始只照人物像。他記得很清楚,自己拍攝的第一張照片是在張飛廟給別人拍的全家福。當時,他的照相技術還比較青澀。
到了1993年,潘耀東在桂林洗膠卷時,老板忍不住問他:“你用什么相機照的呀,照片效果這么好?”潘耀東說,其實他用的就是一般的國產相機,關鍵得靠技術過關才行。這也是他這么多年不斷摸索、實踐得來的經驗。
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他發現,“視頻更生動,有說服力,而且更真實。”于是,從2000年開始,他就試著拍攝視頻。不過數碼時代和膠卷時代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他學起來還略感困難。“不會就花更多時間去摸索學習。”潘耀東說。
“我的孫女一年級時也開始接觸攝影,現在主要按照她的感覺來拍攝。”潘耀東說,小孫女現在還不能理解太深層次的技術,但他會慢慢培養她的興趣和鏡頭感。
現在,潘耀東有一個微單、一個全畫幅無反相機、兩個攝像機、十多個鏡頭等裝備。為了繼續提升自己的拍攝水平,從2018年開始,他又報名參加了攝影班。今年3月,還在老年大學報了PR視頻剪輯的學習。潘耀東說,他還會參與拍攝各類活動,記錄更多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