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軟尺、劃粉,伴隨著腳下飛快踩踏發出的“噠噠噠”聲,構成了現代人對裁縫的記憶。隨著時代的發展,商場內五顏六色、款式各異的服裝應有盡有,昔日門庭若市的裁縫店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是,依然有那么一些人,在堅守著這份職業。
????在躍進村街道躍進社區,有一名58歲的裁縫,名叫易啟林,他靠著一臺縫紉機、一把剪刀、兩把尺子、一塊劃粉和一個熨斗,穿針走線40年,從春夏到秋冬,經他手縫制的衣服溫暖了一代又一代。11月19日,記者走進易啟林裁縫鋪,傾聽易啟林用老縫紉機踏出的歲月之歌。
易啟林為顧客修改衣物
易啟林用了10年的剪刀
????自學成才 轉行開了店
????“易師傅,我媽新買的褲子有點長,請你改一改,她說剪多少你曉得。”11月29日上午,躍進社區居民王燕手持一條新褲子走進易啟林裁縫鋪。
????“哦,褲子就放那嘛,下午你來取!”
????這家只有10多平方米,略顯老舊的裁縫鋪,易啟林經營了40年,說它是躍進的“老字號”一點也不為過。店內陳設很樸實,各式各樣的布料和手寫的價格表掛在墻上,木桌上放著幾塊碎布和用了10年的鐵剪子和尺子,一臺“上年紀”的縫紉機立在店門口等待被喚醒。記者來到裁縫店時,易啟林正熨燙完改好的褲子。
????記者說明了來意,易啟林拿出一條板凳示意記者坐下后,便開始講起自己的故事。
????“上世紀70年代,大約做了2、3年木匠后,我到一個裁縫家做工,發現做裁縫比做木匠收入高,我就想去學習裁縫。”易啟林回憶道,自己只有小學學歷,為了學好這門手藝,他就四處收集裁縫書籍開始自學。
????“我從最基本的踩針、縫鈕扣學起,一步一步慢慢學會了量體、裁剪、縫紉、熨燙等工序,也學會了各種式樣、不同難度的服裝裁剪縫制。”易啟林告訴記者,就這樣,他開始轉行做起了裁縫。
????1979年,在大堰二村路邊,易啟林靠著身上僅有的5塊錢開起了裁縫小攤。一架老式縫紉機,一塊陳舊的木板,還有一把老剪刀,他這么一干就是40年。
????手藝精湛 養大兩兒子
????綠軍裝、中山裝、工裝、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西裝,這些具有時代潮流印記的服裝,易啟林都會做,加上勤奮好學、不斷改進款式,又善于經營,他的名聲很快傳遍社區。于是,很多人慕名上門請他量體裁衣。
????“不要看我是男裁縫,我的手藝并不比女裁縫差。”說完這話,易啟林激動地脫下外套,拿起一旁的衣服開始為記者展示修改不合身的衣服。
????為了讓記者看到修改前后的區別,易啟林將還未修改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讓記者觀看。十分鐘后,衣服便修改完成,當易啟林再次穿上這件衣服時,此前不合身的地方都很貼合身線。看著記者臉上贊嘆的表情,易啟林頗為驕傲。
????易啟林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是裁縫生意最好也是錢賺的最多的時候。那些年,周邊居民都喜歡找他做衣服,生意紅火時,一天能做十套衣褲,甚至有時候需要熬夜趕工,晚上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喇叭褲、迷你裙、健美褲、毛料呢子大衣;到了上世紀90年代流行西裝,易啟林裁縫店忙得不可開交。尤其臨近年關時,大家等著排隊量做新衣服。易啟林經常還會被農戶接到家中去做,一日三餐,一天一包香煙,下午還有點心招待。回憶起當年店里紅火的生意,易啟林侃侃而談。
????早年間,易啟林妻子因病去世,他憑著精湛的手藝經營著這家裁縫店,養大了兩個兒子。如今,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立業。
????在談到兩個兒子沒有繼承這門手藝的手藝的時候,易啟林顯得頗為遺憾。
????輝煌遠去 堅守成風景
????隨著時光流逝,昔日“香餑餑”裁縫手藝,而今顯得有些冷清。現在,易啟林接的最多的活就是裁褲邊、縫褲邊、改大小、換拉鏈等,買布來找他做新衣服的多為中老年人。遇到裁縫鋪沒生意時,易啟林就會在店門口擺上幾個凳子,方便下樓散步的居民坐坐,大家一起聊聊天,日子過得也很充實。
????“由于年紀越來越大,家里人一直勸我把店鋪關了,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但我每一次都沒有理會。”易啟林摸著縫紉機笑著說,我們這輩的老裁縫不少都歇業改行了,年輕人大部分也不愿意學習這門手藝。曾經我靠它吃飯,現在我不能拋棄它。
????“現在大家生活中買的衣服大都是成衣,就算是定制也可能因為體型變化出現不合身的情況。”易啟林說,不論時代怎么發展,人們都有縫褲邊、改衣物大小等需求。對易啟林來說,只要人們有這種需求,就算裁縫店生意不復過往,但他也會繼續堅守這個老行當。
????對于裁縫,易啟林有深深的感情,他早已將它視為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它是易啟林心中的精神寄托,也是社區一道別致的風景。
????他說,每天能賺多少錢并不重要,我只想一直守著這間店,希望能遇到個有緣人,把手藝傳下去。
????(記者 方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