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區縣“曬文化·曬風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6月10日,通過“書記曬文旅”“區縣故事薈”“炫彩60秒”等專題,大渡口向全國展示了它的魅力,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贏得滿滿點贊。
????“不管是環境還是交通,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渡口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了”“沒想到身邊有如此多的‘打卡地’,一定要去看一看”……大家紛紛有感而發,講述自己與家鄉的故事。
????“公園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曬’出了家鄉美,‘曬’出了大渡口的人杰地靈。”6月12日,在重鋼工作了37年的張亞東再一次點開手機里“書記曬文旅”的短片時,贊聲連連。
????今年53歲的張亞東常常說自己是“老重鋼人”,對大渡口的記憶,張亞東總是習慣將它與重鋼聯系起來。“以前,我們在廠區行走,總要戴著厚厚的口罩,如果出門,家里的窗戶必須關上,不然桌子上便是一層灰。”他回憶。
????真正開始擁抱綠色是在1986年。張亞東至今記得,那一年,大渡口公園建成開放,開園當天,人們奔走相告,紛紛前去散步觀景。從那以后,大渡口公園成為大渡口人休閑踏青的最佳選擇。
????2011年9月,隨著最后一爐爐火的熄滅,重鋼結束了在大渡口的鋼鐵生產。曾經十里鋼城創造的輝煌,變成了留在重鋼人心中的一段過往。
????張亞東笑著說,大渡口這些年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好多公園:美德、思源、義渡、雙山等等,身邊再也看不到戴著口罩行色匆匆的身影,清晨打開窗戶,迎接他的不再是灰塵,而是清新的空氣,湛藍的天空。
????“在大渡口依舊能看到許多關于重鋼的印記,相比鋼鐵工業的黑白底色,如今的大渡口煥發的是另一種更為明亮的風采。相信脫下‘鋼鐵外衣’的大渡口在完成轉型后將擁有更新的活力。”張亞東說。
????“一家人工作生活都在這里”
????“大渡口‘雙曬’推介片很震撼人心。區委書記王俊當導游、當代言人,對大渡口歷史、文化、旅游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在我區工作的柏雯是四川人,她告訴記者,大渡口專題刊播后,她的朋友圈被大渡口的“雙曬”作品刷屏了,“精彩”“震撼”“漂亮”等詞語寫滿了評論區。
????2013年,柏雯從西南政法大學畢業后來到大渡口工作,如今,她和丈夫張翀已在大渡口定居,“張翀是陜西人,現在同樣在大渡口工作,孩子今年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我們一家人的工作生活都在這里,就此扎根大渡口了。”柏雯說。
????柏雯告訴記者,在此之前,自己對大渡口的歷史了解不深,“雙曬”活動讓自己補了一課,“印象最深的是在區縣故事薈中,從‘一把手斧開啟文化印記’到‘一灣渡口流傳義渡精神’的內容,我深入了解了大渡口的昨天、今天與明天,氣勢磅礴,看了讓人熱血沸騰,為大渡口的快速發展感到自豪。”她說,自己不僅要當見證者,還要當建設者,要立足自身實際,為“第二故鄉”發展貢獻力量。
????現在,帶著孩子去逛一逛大渡口博物館,成了柏雯一家近期的計劃。她希望孩子能從小耳濡目染,了解大渡口的歷史人文,傳承義渡精神。
????“與家鄉美食結下不解之緣”
????“等待的心情就和小時候守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片一樣激動。”6月10日晚,在重鋼長壽廠區工作的杜劍峰老早就打開電視,等待“書記曬文旅”的播出。
????今年29歲的杜劍峰笑稱自己是“大渡口土著”,在長壽工作不到一年,只要不加班,每周都會回家。提起這次“雙曬”活動,他感觸很深。“我作為一個‘新重鋼人’,看到抗戰時期重鋼鐵血西遷這段蕩氣回腸的歷史的時候,很受觸動。雖然重鋼完成環保搬遷,離開了大渡口,但銘刻民族記憶、肩負家國重任的‘鋼城’精神仍在大渡口傳承。”
????杜劍峰說,父親在大渡口經營著一家餐館,自己因此也與家鄉的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比起自己去過的所有地方,只有家鄉的美食味道才最真實,清晨一碗竹林牛肉面,中午吃個地道的火鍋,再品一品傳承百年的謝氏燒烤……只要一想到大渡口的美食就很想回家。
????“記得高二的暑假,父親正在籌備開餐館,他帶著我幾乎吃遍了大渡口大大小小的美食,一邊吃還一邊給我講大渡口的人文風情,像‘七十一條街’(其實一條街)、茄子溪的傳說、伏牛溪的故事等等,現在回想起這些片段,都還伴隨著一股美食的香味。”杜劍峰笑著說,這幾天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為家鄉點贊,然后再將鏈接發到朋友圈,希望能有更多人因此了解大渡口,走進大渡口。
????(記者 胡肖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