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10時許,在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居民王明菊正拎著一摞紙板來到離街道辦事處不遠的垃圾分類點,將這些垃圾放入可回收垃圾桶。
????“以前工作人員上門講解垃圾分類,我聽得一頭霧水,如今,街道放置了垃圾分類桶,垃圾分類一目了然。”王明菊感慨道。
????“五長”聯動
????鼓勵更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今年1月,大渡口新山村街道被納入我市23個生活垃圾分類先期示范街道。對此,他們將城市綜合管理中的“五長制”與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相結合,通過街長、路長、巷長、樓長、店長“五長”聯動,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的入戶宣傳講解,并通過獎賞機制鼓勵更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目前,生活垃圾分類已基本覆蓋該街道7個居民社區,轄區共有兩萬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占比達95%。
????在垃圾分類點,記者注意到,分類點共有4個垃圾桶,以顏色區分其功能:藍色是可回收垃圾桶、綠色是廚余垃圾桶、紅色是有害垃圾桶、灰色則是其他垃圾桶。
????新山村街道是大渡口區典型的老舊社區,轄區居民多是重鋼、十八冶的退休、下崗職工和大渡口區農轉非人員。“在宣講中,我們發現居民很難準確分清垃圾種類。經過反復研究,我們想到了放置垃圾分類桶,引導居民將各類垃圾分類投放。”新山村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已在7個社區共設置了200余個垃圾分類點,投放了278組垃圾
????分類桶,廚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共556個,有害垃圾桶75個。其中,針對老舊樓棟,共發放垃圾桶179組,廚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共358個,有害垃圾桶41個,并給各個社區配備了垃圾袋。”
????智能回收柜+分類換積分
????實現“垃圾”變“寶貝”
????除了在居民單元樓及小區的中心位置設置垃圾分類桶,引導居民正確分類生活垃圾外,新山村還借助物聯網、互聯網等高新技術,通過垃圾分類智能平臺,建立獎賞機制鼓勵更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在該街道新寶龍小區,一個形似大衣柜的垃圾回收柜格外引人注目。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剛引進的智能垃圾回收柜,可實現“垃圾”變“現金”。記者看到,垃圾柜上寫著“塑料、易拉罐、廢紙、織物”四類可回收垃圾,幾位居民通過微信掃碼注冊后,即獲得一張二維碼紙條,他們將二維碼貼在準備回收的垃圾上,再按照指示將垃圾投入回收柜中,很快微信錢包便獲得一份收益。目前,新山村街道共放置了4臺智能垃圾回收柜。
????而針對垃圾分類中占比最多的廚余垃圾,新山村則與區城市管理局聯手,推出“分類換積分”活動。“居民將廚余垃圾正確分類投放后可獲取積分,積分累積達標后,即可進入區城管公眾號,兌換生活用品。”大渡口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短短幾個月時間,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目前,街道月均處理可回收垃圾33噸,廚余垃圾60多噸。
????完善垃圾后續處置
????避免生活垃圾前分后混的尷尬
????不過,垃圾分類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實現垃圾減量,還需不斷完善垃圾后續處置。“過去,垃圾分類后卻進行統一收運,造成生活垃圾前分后混的尷尬。但今年以來,我們創新性地建立起4類垃圾分類收運模式,使垃圾分類更徹底。”大渡口區城市管理局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此,他們配備了專業收運車,分門別類運送垃圾,還給車輛安裝了GPS系統,以杜絕垃圾跑冒滴漏問題。分類后的垃圾將被運送到不同地方進行處理:可回收垃圾由再生資源公司分揀和資源化利用;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則被運往指定地點焚燒處理;有害垃圾由小區物管或社區進行臨時存放,并上報予以處置。
????“下一步,我們將以新山村為試點,在大渡口區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并實施垃圾分類運輸,使垃圾分類更為公眾化、簡單化、智能化。”大渡口區城市管理局該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