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們參與志愿服務的居民只有幾百人,服務形式相對單一。如今,近萬名居民群眾參與了志愿服務活動,服務內容幾乎覆蓋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山村街道相關負責人提起這幾年志愿服務團隊的蓬勃發展,不禁感慨萬千。
????量體裁衣,是新山村街道提升便民服務水平最貼切的形容,根據新形勢下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等群體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街道緊貼實際,積極完善社區各類服務項目,進一步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手工編織 讓殘疾婦女開啟新生活
????日前,家住新山村街道滬漢社區的幾名殘疾婦女喜上眉梢,因為她們加入了街道的手工編織社,掌握了一項就業新技能,也多了一條增加收入的新途徑。在編織社,專業的編織老師前來開班授藝,大家不斷提升編織技術,并將各種編織飾品推廣到淘寶和微店進行售賣。
????家住滬漢社區,今年46歲的江月華(化名)是一名殘疾婦女,工作對于她來講是遙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知新山村街道開設了一間手工編織社,編織的純手工工藝品還可以參加區殘聯等單位舉辦的義賣活動!”江月華告訴記者,得知培訓地點就在滬漢社區,這讓她興奮不已。
????說干就干,江月華向一位有著幾十年手編技藝的老師傅拜師學藝,半年后,她在微信朋友圈試著賣自己的手工藝品,萬萬沒想到好評如潮。有時候,一個月內還會接到幾個私人訂單。
????“手工編織是拓展殘疾婦女就業渠道的好方法。”新山村街道相關負責人稱,街道打破傳統的職業技能培訓方式,利用社區資源為殘疾居民搭建了一個新平臺。每個周二、周四下午,街道特地將轄區內患有精神殘疾、肢體殘疾、心理障礙的居民,以及喜歡手工編織的居民聚在一起,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培訓掌握一項新技能,讓她們重拾信心。
????社工到家 讓老年人有了“定制服務”
????新山村街道為更好地服務社區老人,以翠園社區社工室為服務示范點,對轄區60以上的老年人進行探訪,詳細了解老人與家人關系、健康狀況、心理狀態、需求服務等內容,以根據不同老人的情況定制個性化的專項服務。
????今年七旬的鐘順鴻老人一直獨居在翠園社區石板場一個老居民樓里,由于年紀偏大,記憶力衰退,煮飯忘記關火時常發生,給家中帶來了安全隱患。“我把情況告訴了社區工作人員,沒過多久,社區派人來家中為我安裝了煙感器。”鐘順鴻說,“有了煙感器,可以第一時間提醒家中發生的安全隱患,從而保護生命財產安全”。雖說是一件小事,卻是新山村街道翠園社區推行“私人定制服務老人”工作模式的一個縮影,也是其他社區紛紛效仿的一種模式。
????據介紹,新山村街道翠園社區向老年人開展定向服務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摸底,社工通過探訪,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為老年人建立需求檔案,記錄老年人的需求情況;第二階段為對接,社工根據老年人的需要,鏈接外部資源為老年人定制個性化專項服務,如心理疏導、康復訓練、代辦服務、縫紉修補等;第三階段為生命回顧,社工通過陪伴老人進行生命回顧,幫助老人緩解因社會角色轉變而帶來的“孤獨感”、“無助感”,重建人生價值,重拾生活自信。
????10名志愿者 讓青少年有了“輔導員”
????為進一步發揮基層“校外輔導站”的作用,今年,新山村街道與愛心單位——重慶理工大學建立起了長效合作機制,讓大學生走進社區給孩子們當“輔導員”。
????4月22日下午,來自重慶理工大學的10名大學生走進新一社區為孩子們免費輔導功課。“今日課程是給大家輔導語文和數學,把你們平時上課沒有學到位的知識復習鞏固一翻,并利用電子閱覽室的電腦,教授學生查找知識點。”課堂上,志愿者漆興溫柔說道,孩子們也聽得很認真。
????“別說社區不收費,就算收費,我也會將孩子送來。”說這話的是7歲學員王欣的奶奶,言語中充滿了對社區“校外輔導站”的肯定和感激。她告訴記者,幾個月前,在鄰居的推薦下,她將讀一年級的孫女送到社區學習數學,在大學生志愿者的認真輔導和嚴格要求下,孫女的成績顯著提高,平時她爸爸媽媽在外打工不在家,作業輔導我完全不懂,社區“校外輔導站”的建立,讓我們做爺爺奶奶的省了不少心。
????據了解,“校外輔導站”在新一社區試點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今年將延伸到其他社區,讓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免費課業輔導及興趣培養服務。(記者 高祎恩 通訊員 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