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幾年互聯網改變了經濟模式,足不出戶即可滿足人們對生活、出行、美食、旅游、學習、醫療等各方面需求。網絡飛速的發展,社會不斷的進步,人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升,當面對日新月異的需求變化,也誕生了很多特制的平臺,即現在我們所說的各種APP軟件。感觸最深的就是現在手機的智能使用,下載相應功能的APP軟件,就能滿足我們現在生活中的各種需求。相應的各種需求的完成都需要與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互動才能完成。人們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通過網絡定制化、智能化實現了用戶與信息的快速精確匹配,為生活帶來便利,這一切方便快捷的網絡背后存在一個很大的安全隱患:誠信。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一個基本準則。網絡誠信問題不單純是道德行為范疇,它更是法律層面的因素。在當今互不相識、看不到、摸不著的網絡時代,誠信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2015年第一屆全國網絡誠信宣傳日啟動,到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央視報道了一篇標題為《網絡誠信建設,人人都是參與者》文章。“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在大力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的當今,虛假平臺、違法分子、詐騙信息仍大量存在。如,“塑料紫菜”“塑料大米”等謠言泛起,造成社會恐慌;冒充公檢法人員以涉案、洗錢、電話欠費等借口,騙事主將錢轉到所謂安全賬戶;盜取QQ、微信號等,向原號好友進行詐騙等。都提醒我們網絡誠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提醒著我們網絡誠信建設沒有休止符。
????網絡誠信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受害者和受益者,誰也不愿意生活在一個充滿虛假和詐騙的空間。國家出臺《網絡安全法》,抵制網絡失信行為,大力宣傳誠信美德,加強甄別真偽的能力。
????只有我們共同去維護好網絡誠信的環境,對自己的轉發行為負責,主動防范并舉報網絡失信行為,才能上下同心自覺的加入到守護誠信的行列中,讓失信者的“避風港”無處遁形。(汪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