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銀麻花》其中一頁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愈發懷念童年,不僅追憶那時候的天真無邪,更想念那時候的各式趣味。不經意間想起,便會嘴角上揚,若是看見當年的珍稀寶貝,那更是親切溫暖、感動萬分。比如小時候看過
《陳昌銀麻花》其中一頁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愈發懷念童年,不僅追憶那時候的天真無邪,更想念那時候的各式趣味。不經意間想起,便會嘴角上揚,若是看見當年的珍稀寶貝,那更是親切溫暖、感動萬分。
比如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你還記得嗎?
一頁一幅圖,一幅圖一段話,一本書就是一個故事。書本玲瓏小巧,故事簡短,一盞茶的功夫就看完一本,再結合圖畫,簡直回味無窮。只可惜,現在已經很難再看到連環畫了。
不過在重慶,仍有一位藝術家在堅守原創連環畫——重慶大渡口區非遺文化傳承人鄒四新,所傳承的就是渝派連環畫。
鄒四新
鄒老師青年時期就開始創作,90年代初,鄒老師畫過不少優秀的連環畫作品。《道高與魔高》首刊于《中國連環畫》雜志,出版作品《兩漢興衰·馬革裹尸》等。
可是好景不長,連環畫發展進入低谷,鄒老師一度轉向“修煉”畫工。
《司馬相如》連環畫其中一頁
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創作了《畫說蓬安》套書中連環畫單行本《司馬相如》與《河舒豆腐》,以城市文化的角度來創新,這讓從小就熱愛連環畫的鄒老師找到了連環畫創作的突破口,開始在渝派連環畫嶄露頭角。
次年,出版連環畫套書《重慶老字號掌故連環畫》。鄒老師走訪了重慶本土的12家老字號企業,了解企業的發展淵源,夾雜巴渝風情的建筑,涵蓋曾發生在巴渝地區的人文歷史故事,旁征博引,以連環畫的形式把老字號企業的起源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鴨子鹵烤鴨、三民齋合川桃片、江津玫瑰米花糖、老四川大酒樓、詩仙太白酒、陳昌銀麻花、白市驛板鴨、渝北老窖、橋頭火鍋、陪都膏藥、百年軍工、小洞天,囊括吃喝用度的12家老字號躍然紙上。
圖肆·攪糖
既有年代感的情懷,又有故事沉淀,連環畫獨有的大場景、小細節的線描畫表達方式博得眾多人的喜愛。在重慶龍吟藝術會館,鄒老師舉辦了個人連環畫原作畫展,參觀者無不拍手稱絕,同時也嘆惜連環畫的式微。
《清宮故事連環畫》一套6本
除了重慶12個老字號的連環畫,另一套《清宮故事連環畫》也頗有味道。15年鄒老師與北京故宮景區合作,創作了清朝時期在故宮發生的6個故事:《康熙帝親政》、《乾隆與香妃》、《嘉慶朝教亂》、《慈禧太后聽政》、《光緒帝維新變法》、《宣統帝離宮》,短小的文字、生動的圖畫再現清宮風云。
相對連環畫的發源地北京京派和上海海派兩大派系,鄒老師在重慶老一輩連環畫藝術家鋪墊的趨勢上,提出了“渝派”這一風格流派,以巴渝文化風情為主的連環畫。
2017年,匯集全國(繪本)連環畫創作藝術家,在重慶四川美術學院召開“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繪本藝術拓展研討會,旨在推動繪本藝術的發展。
去年,鄒老師加入第一屆重慶美術家協會連環畫插畫藝委會,為推動連環畫的發展做出努力。繼續創作重慶老字號系列第二版,閑時走訪重慶的大大小小古建筑寫生,留下重慶最地道的巴渝文化。
此外,在鄒老師看來,連環畫要重新回到當年炙手可熱的狀態也離不開非遺保護中心的支持。如果連環畫能走進入到校園,讓孩子從小接觸,對發揚傳統文化也不失為一種有力的傳播方式。
連環畫從盛極一時到如今的收藏風氣漸長,實為一種文化的沒落。那些年陪伴我們童年的連環畫小人書,不知何時才能回歸大眾的視野。
童年時期那些特殊的“寶貝”
總惹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