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記著!
????新聞記者每天都是在記錄新聞事件或者新聞人物,今天,我們來記錄這樣一位新聞記者。
????他從事新聞工作四年多,每天背著沉重的相機,帶著采訪本,奔波在基層和一線,用“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忠實履行著一名新聞記者的光榮使命。
????他叫易敦科,先后負責《大渡口報》的鎮街社區、民生民情、焦點新聞及要聞播報等幾大板塊的新聞采編工作。
????從小有個記者夢,一個男人的浪漫
????“其實我從小就想做一個戰地記者,但就是英語不好?!闭f到這里,易敦科憨憨地笑了笑,“戰地記者是男人的浪漫啊,很刺激!這就是我的終極夢想,以事實說話,負責任報道一切?!?/p>
????基于這個夢想,2013年大學畢業,易敦科便來到了大渡口區新聞宣傳中心,成為了《大渡口報》的一名記者。為了盡快熟悉攝影和新聞寫作的技巧,他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花在了鉆研業務上,他找來老同事所拍的照片,仔細琢磨學習;不斷對比自己的原稿和修改后的定稿,從中找方法,找技巧。
????漸漸地,在攝影和寫作上不斷成熟的易敦科開始有了更多的優秀想法。
????頂烈日冒嚴寒跑一線
????在2016年夏天的一次采訪中,他了解到護綠工人夏天的工作狀態,是從晚上8點一直工作到凌晨3、4點,"他們這些晝伏夜出的勞動者,是我區每一位城市建設者的真實寫照",易敦科說到,“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用鏡頭記錄全程的工作狀態。”
????采訪報道時,除了用時間軸表現護綠工人的辛勤勞作,還要了解作業路線。
????為了這篇報道,易敦科前后花了整整兩個通宵進行拍攝,一個通宵拍主線,一個通宵拍支線和進行查漏補缺。報道出來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2016年7月27日《大渡口報》4、5版
????2016年底,易敦科在查閱資料時發現,重慶前不久評選出了重慶趕場地圖,大渡口跳磴場入選?!拔乙欢ㄒ鲞@個東西,現在大家已經習慣了在互聯網上撿“耙活”,趕場的東西已經逐漸遠去了,我就想勾起大家對這方面的回憶?!币锥乜普f。
????2016年12月7日《大渡口報》4、5版
????由于跳磴場從凌晨兩點多就要開始準備,慢慢趕到中午12點。所以當時易敦科提前一天晚上到了跳磴場,寒冬臘月就在鎮里的長椅上和衣休息,等到凌晨兩點鐘便開始拍攝。
????“其中有很多代表性的瞬間,都是現在城里基本上看不到的一些東西,賣葉子煙的,賣掛面的,賣自己家釀的酒的,都是老重慶才有的東西?!币锥乜苹貞浀剑翱粗鴣砣ト缈椀娜肆鳎曳路鹂吹搅俗孑叺钠D辛,父輩的操勞?!币魂囮囘汉嚷暁g聲笑聲砍價聲、一筐筐土貨酸味辣味家鄉味,現在都還讓他記憶猶新。
????如果說護綠工人的報道注重畫面沖擊力,需要前景后景色彩的對比,這個跳磴場的話就是以懷舊為主。易敦科解釋到:“主要就是想用鏡頭帶大家走進跳磴場,趕一次場,靜一回心,一起走進那些漸行漸遠的畫卷。”
????2017年的夏天,在最最熱的中午,易敦科去采訪了高溫下辛勤工作的鐵路工人。
????2017年8月16日《大渡口報》8版
????重慶盛夏時節的中午,太陽直射,鐵軌上的溫度超過50℃,可為了照片拍攝出來的效果,易敦科二話不說,臥倒在鐵軌上便開始進行拍攝?;貞浧疬@段經歷,時刻掛著笑容的易敦科說:“那一瞬間,心中只有對鐵路工人的敬佩,他們太辛苦了?!?/p>
????顧家庭奔事業有擔當
????工作中,易敦科經常深入基層,頂著烈日、冒著嚴寒,通宵達旦地蹲守一線,拍出一張張精彩的圖片,寫下一篇篇詳實的報道。
????除了在《大渡口報》上發表了許多新聞作品以外,他還在《重慶日報》、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重慶商報》等媒體發表稿件近900篇,2016年榮獲大渡口新聞宣傳中心“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自2014年以來,他的新聞稿件連續在重慶市區縣報好新聞評選中獲得獎項16次,其中一等獎3次。
????生活中的他也展現出一個男人的擔當。2017年8月、10月、11月,他連續承受繼父、母親、妻子先后因腫瘤入院開刀手術的三次打擊,毅然選擇白天照常上班,晚上下班后照顧家人?!耙贿吺俏宜鶒鄣氖聵I,一邊是我所愛的家庭,兩邊我都不能放下,我也相信我都可以做好?!闭f到這里,易敦科眼神里透出一股堅毅與樂觀。
????在會場里上上下下,在居民群眾中來來回回。易敦科一直沒有停下的自己的腳步,每次采訪,盡心盡力,力求完美。用出色的表現,踐行著一名新聞工作者的理想與信念。
編 輯:唐洪瓊????? ?
主 編:張 韜 陳長青
監 制:劉文婭 姜 海
?